识别亲密关系中的依恋模式,更好的经营婚姻生活

整理自网络。

依恋模式是我们情感世界的底层密码,深刻影响着我们如何建立关系、表达爱意以及处理冲突。成年人的依恋模式主要基于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以及后续研究者。特别是哈赞和谢弗将其应用于成人恋爱关系的研究中。

目前普遍认为,成人的依恋风格主要有四种类型,通常通过两个关键维度来划分。

一个是焦虑维度:

反映个体对“被抛弃”或“不被爱”的担忧程度。比如高焦虑者时刻担心伴侣离开或不够爱自己。

另一个是回避维度:

反映个体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

比如高回避者对情感亲密会感到不适,强调独立,难以信任和依赖他人。

基于以上这两个维度,形成了以下四种主要的依恋模式:

一、安全型依恋

维度特征:低焦虑 + 低回避

核心特点:

1、信任与舒适:对亲密关系感到自然舒适,既能享受亲密,也能保持健康的独立。

2、有效沟通:能够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也乐于倾听伴侣的需求。

3、情绪稳定: 情绪调节能力较强,不易被关系中的小波动过度扰动,安全感十足。

4、处理冲突: 倾向于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和分歧,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不易陷入极端情绪。

5、依赖平衡:能够健康地依赖伴侣,也能作为伴侣的依靠,认为依赖是关系中的正常部分。

6、积极视角: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持有相对积极、现实的看法,相信关系的持久性和价值。

7、形成原因:通常在童年时期得到了养育者及时、一致、敏感的回应和关爱,建立了“我是值得被爱的,他人是可靠可依赖的”核心信念。

8、在关系中的影响:是建立健康、稳定、满意关系的基础。

安全型个体通常能营造安全的氛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非安全型伴侣向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二、 焦虑型(痴迷型)依恋

维度特征:高焦虑 + 低回避

核心特点:

1、过度渴望亲密与认可:极度渴望亲密感、融合感和来自伴侣的持续确认和保证。

2、对被抛弃的强烈恐惧:时刻担心伴侣会离开、不再爱自己或对自己不满。一点风吹草动(如不回信息、语气变化)就可能引发强烈焦虑。

3、过度敏感与放大信号:对伴侣的行为和情绪高度敏感,容易过度解读负面信号,比如“他今天没主动抱我,是不是不爱我了?”。

4、情感依赖性强:自我价值感高度依赖伴侣的认可和关注,容易在关系中“失去自我”。

5、过度投入与“索爱”行为:可能在关系中过度付出,以期换取爱和安全感;也常出现“追索”行为(如频繁联系、质问、要求保证)。

6、情绪波动大: 情绪容易随关系状态剧烈起伏,容易感到不安、嫉妒、愤怒(尤其在感到被冷落时)。

7、冲突模式:容易将小问题升级为关系危机,在冲突中可能表现出指责、粘附或情感胁迫,比如“如果你爱我,你就应该...”。

8、形成原因:童年可能经历过养育者回应不一致、不可预测。比如有时热情回应,有时忽视或拒绝。导致孩子不确定爱何时会来,需要高度警惕并努力争取关注。

9、在关系中的影响:容易陷入“追-逃”循环(尤其与回避型配对)。其过度索求和情绪化可能让伴侣感到压力甚至窒息,反而可能促使伴侣(尤其是回避型)退缩,进一步验证其被抛弃的恐惧。

三、回避型(疏离型)依恋

维度特征:低焦虑 + 高回避

核心特点:

1、对亲密的高度不适:对情感亲密、深度自我暴露感到不自在甚至窒息。当关系变得过于亲密时,会本能地想拉开距离。

2、强调独立与自给自足:极度重视个人空间和独立性,视依赖为软弱。倾向于认为“靠自己最可靠”。

3、情感压抑与隔离:习惯压抑或忽视自己的情感,尤其是脆弱的情感(悲伤、恐惧、被需要感)。在他人表达强烈情感时感到不适或不知所措。

4、难以信任与依赖:难以信任他人,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成为他人过度依赖的对象。

5、贬低亲密/理想化独立:可能(无意识)经常贬低亲密关系的价值或伴侣的情感需求(认为“太粘人”、“不够独立”),同时理想化独立和个人成就。

6、沟通疏离:沟通时显得理性、冷静,避免谈论深层感受或关系问题。

7、冲突模式:极度回避冲突,倾向于冷战、沉默、转移话题或直接逃离现场。

8、对承诺的犹豫:对长期的、深度的承诺可能感到恐惧或犹豫,倾向于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

9、形成原因:童年可能经历过情感忽视、拒绝或养育者本身是回避型。当孩子表达需求时,常被拒绝、忽视或被告知“要坚强”,于是学会压抑需求、情感独立。

10、在关系中的影响:其疏离、冷漠和回避行为会让渴望亲密的伴侣(尤其是焦虑型)感到被拒绝、孤独和不被爱,引发对方的焦虑和“追索”行为,进而加剧回避者的不适和退缩,形成“追-逃”循环。

四、恐惧型(混乱型)依恋

维度特征:高焦虑 + 高回避

高焦虑:害怕被抛弃、不被爱

高回避:害怕被伤害、被吞噬、失去自我

核心特点:

这是最复杂、最矛盾,也通常与最多困扰相关的一种类型。

1、矛盾的渴望:内心深处既强烈渴望亲密和情感联结(害怕被抛弃、不被爱),又极度恐惧亲密和信任他人(害怕被伤害、被吞噬、失去自我),这两种强大的力量在内心不断拉扯。

2、混乱的行为模式:行为表现可能不一致甚至混乱。可能一时非常粘人、渴求亲密,当对方靠近或关系加深时,又因恐惧而突然推开、疏远或破坏关系。这种“接近-回避”的摇摆是其显著特征。

3、极度的不安全感:对自我和他人普遍缺乏安全感。既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也怀疑他人的可靠性和动机(“你会伤害我/最终会离开我”)。

4、难以调节情绪:情绪体验往往非常强烈且难以调节,容易陷入情绪风暴。

5、对关系悲观看待:可能预期关系最终会以痛苦或失败告终(自我应验预言)。

6、创伤与混乱的历史:这种模式与童年经历过严重创伤、虐待(身体、情感、性)、被极端忽视或养育者极度不可预测(令人恐惧)高度相关。孩子面对本应提供安全感的对象(养育者)时,同时感到恐惧,导致其依恋系统“混乱”。

7、冲突模式:在冲突中表现可能非常极端且不可预测,可能激烈对抗,也可能完全崩溃或逃离。

8、在关系中的影响:因其高度矛盾和不可预测的行为,恐惧型个体在关系中常经历巨大的痛苦,也容易给伴侣带来强烈的困惑、挫败感和不安全感。建立稳定、信任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挑战极大。

重要补充说明

1、连续性而非绝对分类:这四种类型是一个连续谱系上的不同位置,而非非此即彼的盒子。很多人可能处于两个类型之间(如轻微焦虑-安全型)。

2、情境性:个体的依恋行为可能在不同关系或不同情境压力下有所变化。一个在工作中安全型的人,可能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焦虑倾向。

3、动态可变性:依恋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发生改变:

A、建立一段长期、稳定、安全的亲密关系(尤其与安全型伴侣)。

B、高质量的心理治疗/咨询,特别是依恋取向治疗,处理童年创伤,建立新的内在工作模型。

C、深刻的自我觉察和持续的努力,学习新的关系技能和情绪调节策略。

内部工作模型

依恋模式的核心是童年形成的关于“自我是否值得被爱”和“他人是否可靠可依赖”的内在信念系统(内部工作模型)。这个模型深刻影响我们成年后对关系的感知、期待和行为。

与人格障碍的区别

依恋模式是普遍存在的适应风格,而人格障碍(如边缘型、回避型人格障碍)是更严重、更广泛、更僵化且导致显著功能损害的精神障碍。虽然某些依恋模式(尤其是恐惧型、高度回避型)与特定人格障碍有相关性,但它们不是等同的概念。

了解依恋模式的意义

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如同拿到一份关系地图:

1.  增强自我觉察:明白自己在关系中的情绪反应、行为模式背后的深层原因,减少自责或困惑。

2.  提升共情理解:更好地理解伴侣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如回避型的疏离、焦虑型的索求)背后的恐惧和需求。

3.  改善沟通互动:识别关系中的不良循环(如经典的“追-逃”模式),学习更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应对方式。

4.  促进关系修复与成长:为双方指明努力的方向(如安全基地建设、提供安全感、调整沟通),朝着更安全、更健康的关系迈进。

5.  指导寻求帮助:如果关系深受困扰,理解依恋动力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伴侣咨询或个体治疗。

依恋模式不是贴标签,而是点亮一盏灯,让我们看清关系迷宫中的路径。即使起点不同,只要双方愿意带着觉察和耐心前行,都有机会共同走向更安全的联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