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打出反对杨宇霆和张作霖的旗号,并且付诸行动之后。张学良到前线试图劝说郭松龄,杨宇霆则主动提出辞职。但是张作霖奉系所做的这些举动都没能阻止郭松龄进军奉天的步伐。气急之下,张作霖召开军事会议,并重新启用杨宇霆,准备与郭松龄决一死战。
连山之战,老天帮了郭军的大忙。连日大雪,气温骤降,渤海结冰。郭军绕过奉军连山阵地攻击奉军二线左翼阵地,奉军师长汲金纯逃跑,左翼阵地丢失,张学良调预备队增援,中了郭松龄的计策,预备队几乎全军覆没。左翼阵地丢失,张作相中路阵地无法防守,奉军全线后撤。
退守高桥镇之后的张学良调来补充旅防守,结果,张学良和旅长先后离开阵地,补充旅投向了郭松龄。奉军前线打的极其窝囊。
接到前线失利消息的张作霖,准备逃离奉天,并且在出逃之前预备火烧大帅府。杨宇霆、王永江先后进行劝说,帅府才得以幸免于难。在王永江的努力之下,张作霖终于答应不走了。在当时的危急时刻,张作霖急的要拔枪自杀,王永江以一人之力,稳定主将心绪,沉稳冷静,应对危局,实为难能可贵。
更糟糕的是,奉军守卫锦州的主将张学良、张作相逃离锦州,锦州之战,张作霖败局已定。前线一再失利的消息,使奉天城内更加动荡,几乎达到失控的边缘。王永江提议由日本人出面进行调停,张作霖愿意下台,和平交付政权给郭松龄。
虽然奉天当局局势急转直下,但在日本人出面调停之后,形势出现了较大的转机,日本人在衡量具体利益之后,做出了支持张作霖的决定。他们利用对南满铁路的控制权百般刁难郭松龄,此举极大地阻滞了郭军进占奉天的步伐。得到喘息之机的张作霖放弃了下野的打算,决心与郭再次进行军事较量,并把所能调动的军队集中在新民地区。在张作霖的动员之下,一方面屡屡战败的张作相调动吉林军,吴俊升也派出黑龙江军队加入战团。另一方面,张学良也信誓旦旦的向张作霖保证,亲赴前线布防。一波三折之后,张氏父子终于下决心与郭松龄死磕到底。
占领锦州之后的郭松龄,得意忘形,冷落了有意投靠他的阚朝玺、汤玉麟等人,致使这些人死心塌地的死保张作霖。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冯玉祥部突然对盟友李景林部下手,不仅抢夺了天津海口的使用权,还顺势攻占了热河地区。郭松龄、冯玉祥、李景林“反奉三角同盟”内部出现武装冲突,使得反奉军的实力受到削弱。占领热河之后的冯玉祥坐山观虎斗,看着郭松龄和张作霖内斗,以坐收渔人之利。
受到冯玉祥攻击的李景林在关键时刻,联合张宗昌,对冯的国民军宣战。局势瞬间发生逆转,对郭松龄极其不利。李景林释放了郭松龄在天津扣押的东北军官员,并且扣留了郭松龄留在天津的军用物质,包括六万套士兵的冬装。
一方面本来就厌战的郭军士兵,穿着单衣在东北的冬天作战,另一方面,素与郭松龄不睦的张作相、吴俊升等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死保张作霖。张作霖发放2个月的“恩饷”慰问前线官兵,并派人携带银元到医院慰问受伤官兵。同时下令参战官佐各升一级。
郭松龄、张作霖双方军队在巨流河一线展开决战。郭松龄的炮兵部队首先出现问题,炮弹没有安装引信,打出去的炮弹像一个个铁球,不爆炸。
反观张作霖部,由东北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阵前。并且兵工厂的技术工人也来到前线充当炮手。奉军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指哪打哪。这还不算,黑龙江省吴俊升的骑兵部队赶到阵前助战,奉军全线反击。厌战已极的郭军纷纷放下抵抗,缴械投降。很快,郭松龄兵败,夫妇二人遭擒被杀。
看来胜利之后带来的喜悦总会让人头脑发昏,做出错误的决定,进而导致失败。无论是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表现,还是郭松龄攻占锦州后的表现,都没能逃过头脑发昏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