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城市都下雪了,冬天的味道越来越浓。
最近很多城市的PM2.5指数都爆表了,冬季的坏天气越来越多。
一场大雪之后,你可以贪婪地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那时我们对雪的期盼会更多一些。
说到“雪”也会说到“雨”,它们是不同的天气现象,而且在造字上也有关系:
两个字很像,“雪”字是“雨”字深加工之后的产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都还没有“雪”字的字形。在历史早期的记录中,也没有“雪”这个字。在西周前期的《竹书记年》一书中记录了当年冬天天气寒冷:
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长江、汉水都结冰了)。
我国有记录的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上文所记录的西周寒冷期。而”雹“主要出现在夏季,当时不可能是在下冰雹,只可能是用”雹“这个字来代替同样也是固态的“雪”。
“雨”、“雹”和“雪”都是从“雨”字而来,我想说一下“雨”。
在字还很像图画的时候,古人依据雨水从天上落下来的形态创造了“雨”这个字。
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凡雨之屬皆从雨。——《说文解字》
从云间落下的水即雨,很有诗意的一句释义,难怪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会将雨水称作“无根之水”。从天上而来,落入人间溶入江河中无影无踪,恰是无牵无挂来去自如。
我一直认为,很久很久之前,人类的自然意识定比现在更强,人把自己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可以与大自然中万物共处,在他们眼里,“雨”只是另一种生命形态。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词,我很喜欢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就像一位老朋友,陪诗人走过年少轻狂,伴诗人共度中年彷徨,在一起在诗人年老时感悟世事无常。“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怕也只有雨不离不弃吧~~~~
“雨”是从天上落下的水珠,而“雪”在最初的时候是一个“雨”字加上一个“彗”,我不知道在古人记录彗星时是否真的对彗星的构成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在造字中显出的古人智慧还是令人惊叹的。
“彗”的本义是扫帚。
但“彗“为我们熟知是因为一个词语“彗星”。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是我国的。据初步统计,从殷商时代到清朝末年,我国的彗星记录不少于500次。彗星是一种独特的天体,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一条常常的像尾巴一样的彗尾。因其形似扫帚,所以命名为“彗星”。
“雪”是固态的。《说文》中将“雪”解释为“凝雨”,所以“雪”字是由“雨”和冰物质内核的“彗”共同组成的。“彗”这个字即表明“雪”是冰物质的。
前文中已经说过,“雪”这个字最早是在西汉末年的记录中才出现的,而《春秋》中就已经有关于彗星的记录了,可以推想,古人创造“雪”字的时候,应该已经对“彗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瑞雪兆丰年。
下期预告:
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