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2陆澄录058:入理太深,隐喻失据
本节中,王阳明强调所谓元气、元神、元精本是一件。
原文: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注释中:陈荣捷曰:“道家炼丹工夫以人未有此身,先有三元。一气之妙用为元神,一气之流行为元气,一气之凝聚为元精。所谓气,非呼吸之气;精,非交感之精;神,非思虑之神,而乃元始要素,谓之三元,亦称三华。连元性、元情,谓之五元。”
精气神三个概念,是古代文献中常见的概念。或许在中医领域有更加具体的指称,但是在文化和修养领域,它们并不怎么具体。虽然大多数读者并不能具体说明它们究竟各自代表了什么,或是或多或少说明其有些什么特征,但又觉得这种玄而又玄的词似乎有那么点意思,把我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带到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在这里我们尝试在这种虚无和深刻之间略作探索。
从王阳明的评论与陈荣捷的注释来看,精气神都源自“一气”。如王阳明在介绍天理与发用关系时,同样提到所谓的道理原本为一,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中显示出不同的状态。
但这一道理可能并不适用于“精气神”,因为发用的情境是具体的,而所谓的“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并不具体。至少是在通俗的文化理解上如此,或许在特定的小众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如身体修炼等。
不具体的主要表现,在于这三个概念无法分开谈论。我们在讨论文化时喜欢讲“精气神”以强调身体和物质之外的意境和概念,但是人们很少将三者分开讨论。或者说,它们三者并不具有各自具体的属性。
这么讲太抽象,我们可以假设生活中有一对双胞胎,他们长相一样,穿着一样,性格类似又总是一起出现,那么我们知道他们是不同的人,但是却无法确定谁是谁。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人总是合著作品,并且思想类似,那么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却很难分清楚谁是谁,最典型的莫过于程朱理学中的“二程”。程颐、程颢原是不同的人,但我们多数时候会认为没有必要将两者分开谈论。这就类似理论中几个无法区分的概念。
具体而不同的人在概念世界中可能难以区分,有些看似不同的概念也是如此。“精气神”三者共同解释了“流行、凝聚和发用”的状态,但究竟谁代表了哪个过程,甚至是这三个过程究竟有何不同,也似乎不值得区分了。就像古诗中常见的“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实讲的是将军与壮士共同的命运。正是因为此,我们可以说,“精气神”其实为一。
2 但是,如此说来,所谓的“精气神”或是“流行,凝聚,妙用”仅仅是一团没有明确意涵的概念浆糊而已,为什么它能引领我们的思考呢?很显然的,是一种类比,一种对日常生活状态中概念的隐喻。呼吸时的气,剧烈运动时的心肺功能;或是耐力持久,活力无限的状态;亦或是做事时精神专注,思维清晰。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精气神”,给人以一种正面活力的联想。
然而在理论领域,这三个概念强调的又不能仅仅是这种身体上的朴实感觉,不然那就完全没有了引申的意义,没有了思考的空间。这种隐喻式的概念正是从喻体中借来了意义,却转而否认与喻体的相似性。因此但凡有提到“精气神”,或是儒学中的“心性情”的论述,一定要强调这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字面意思,而是有某种“更深”的智慧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