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写作课程。
我认为做一个好的老师,前提是要热爱学生,并从中找到工作的乐趣,潜意识当中是把教育工作当成永久奋斗的事业,孜孜不倦的钻探其中。就像李老师这般,潜心于日常的教育研究,坚持几十年写教育日记,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不是简单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是一心沉浸其中,享受教育带来的这份快乐,不经意间,李老师顺乎然地成为教育大家,一切是那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反观自己,从事教学近二十年,多年来把教育仅仅当做是一份职业而已,并没有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之中,总觉得教育教学是一件太小儿科的事情,没有思想性和内涵,局限性太强,有可能是教育这门工作太过于清淡和平凡,我们这个行业是学生成功了,我们自身才有相应的社会荣誉,社会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年轻人来讲似乎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至少我在很多年是这样想的,现实中也确实如此。教师不太好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教师这门职业有点像医生,时间周期比较长,一般来讲是难以出教学成果。
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没有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故很多年并没有很好沉下心,好好享受其中,更多的是面临一种生存的无奈,或者说现实生活的需要,家庭,孩子的教育等问题迫使我对教育必须下功夫加以研究,或许因为是现实中评职称的需要;或许是多种选择后没有办法的唯一道路逼迫自己必须要走上专业的教育成长之路。
走专业的教育之路,头脑之中有此念头大约是2008年,认识更深的则是2019年,似乎才真正全面发力于专业教育教学研究,此时这个阶段也是教育理念不断成熟的汇聚点,也许是思维上的不断成熟所至。这让我想起初中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称为“何妨一下楼”,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看来当老师要学一学闻先生的学习品质,方可有所建树,所以很多时候会令年轻老师望而却步,为此我是延误很多年。
因为对教育的深入,得益于榜样老师的引入,了解到新网师,选择了《教育与写作》这门课程,见识和领略了名师李镇西老师的讲座,看来追随名人的成长之路,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有些,经名人讲出,分量是不一样的,对于像我这样的老师才会有所触动。不是李老师亲自描述有关教育案例等相关写作的历程,我一般也是听不进去,即使很多的真谛都懂,但深入内心之中还是有所欠缺的。
今日再次领略到“求真”的内涵,李老师谈及“内容、思考、情感”这三个方面都提及要真实,不追赶时髦的对真实的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与生活的本色,不乱贴标签;从问题出发,用思考统帅,以事实说话,让数据发言;坚持问题、思考、实践、结论;写作是注意引用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有确凿的出处;行文方面要朴实,语言要准确等,给出的箴言是“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阅读就是让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此番论调可谓“振聋发聩”。
还比如:“教育观念可以朴素地阐释,教育情感可以诗意地抒发,教育过程可以形象地叙述,教育现象可以激情地评说”,这一切都是基于对教育的深入热爱和理解,才有此番清晰的认识。
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做真”,“真做”,不断深入,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接下来,顺着李老师指出的明路,要坚持写好学生观察日记,坚持写好教学反思,不断总结出教学案例,提炼出教学论文,久久为功,以量变到质变,谁叫我天资一般,没有办法,勤能补拙,我们的课程组长王晓娟老师也提出“糟糕地坚持也好过轻易地放弃”,看来除非是天才,都要经历不断蜕变的过程,才有可能获得教育的重生之路。
也许是碍于现实的考量,能执着教育研究一线,永远站在学生这一边,个人的价值就会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