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的人生如此不同,是因为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不同

哈喽读者朋友们,我是庆公子。

今天读到一句话,我们其实一直在践行,却很少刻意总结——“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或许很多朋友早已领悟,但我还是想和暂未留意的朋友分享这份思考。

所谓“用大脑控制大脑”,本质是让大脑审视自身:我们的思考、想法、行动、表达,以及最终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这种“思考我们的思考”的能力,就是元认知。

举个身边的例子,学开车时,我们会刻意记住停车入库的点位——看到哪个标记要打死方向盘,什么时候该回正;曲线行驶时,会紧盯边线,确保车身保持安全距离。但当我进一步反思就发现:方向盘打早或打晚一点并不可怕,只要放慢车速,后续总有调整空间。想通这一点,练车时的焦虑和恐慌瞬间就消散了。

再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周四我给老师们做了一场关于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这是我第一次正式登台发言。为了做好这次分享,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课件和发言稿几乎每天都在修改——吃饭时在琢磨措辞,开车时在梳理逻辑,睡前还在复盘可能的疏漏。即便到了现场,我也努力克服紧张:哪怕我对内容的掌握只有“1”,但只要能帮到处于“0”阶段的老师,就是有价值的。培训结束后,我没有停下思考,反而反复复盘:哪些地方节奏没把控好?哪些内容可以讲得更透彻?又有哪些经验值得下次借鉴?

这一点放到教学里也同样适用。想上好一节课,我们会在课前明确目标、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流程,课中预判学生的疑问、调动课堂互动——这些都是常规的教学思考。但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多走一步,做好“教后反思”,也就是对“课前课中的思考”再做审视,教学能力必然会实现跨越式提升。

其实,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能力,它能让我们清晰地认知和理解自身的“思考过程”,说通俗点,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反思能力”。如果把人的思维比作一把锤子,它不仅能用来钉钉子,还能“复制”出另一把锤子来“打磨自己”——也就是说,思维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加工、再优化。

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重要的认知:你的大脑并不是“你”,而是“你的”大脑。我们不该被大脑的本能、惰性或负面情绪牵着走,沦为大脑的“奴隶”;而应主动掌控它,成为大脑的“主人”。

历史上有两位人物的经历,让我对元认知的力量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位是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用精神战胜精神病”的人——即便被幻觉困扰,他也通过顽强的自我反思,学会了控制大脑,不再被幻觉左右。

另一位是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二战期间,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被纳粹摧残致死,他自己也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但即便身处炼狱,他依然通过掌控自己的思维,选择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最终超越痛苦,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然人人都有反思能力,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答案其实很简单:元认知能力是有层级的。在人人都有元认知的世界里,只有拥有更高级元认知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元认知的6个层次,或许能帮你找到自己的定位:

1.环境层(怨天尤人型):出了问题,第一反应是“都是你们的错”“环境太差了”;

2.行为层(行动派):会从自身找原因,觉得“可能是我还不够努力”;

3.能力层(战术家):不纠结于努力与否,而是思考“方法总比问题多,我该换种思路吗”;

4.选择层(战略家):会跳出具体问题,追问“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我该把精力放在哪里”;

5.身份层(觉醒者):会以自我定位为核心,思考“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应该这样做”;

6.精神使命层(领袖伟人型):会着眼于更大的价值,坚信“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我的朋友们,对照这6个层次,你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