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创性与真情流露
李商隐的文学思想,在晚唐文坛上能够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他对古文运动后学的流弊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其《上崔华州书》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对于当时古文家“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学习道艺一定要合于古人,作文一定要有师承的方法)的说法,他极为反感。
他反驳说“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耶?”
既不惟古,道艺不是只有像周公、孔子这样的人才具有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具有。
这与他《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所说“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是同一意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所具有的敢于质疑的精神。即他认为不能专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正因他不满于传统思想偏见的束缚,思想较为解放,所以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有独创性。
所谓“行道不系今古,直挥笔为文”,就是作文应该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不必拘泥于道艺的今古,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
所谓“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就是不走复古老路,不说陈词滥调,不怕揭露现实。
这样的文学主张,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2.定夫众制,不拘一格
在诗歌理论方面,李商隐主张兼通众制,反对拘于一格。
《献侍郎巨鹿公启》说“我朝以来,此道尤甚。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则尚于枯槁寂寞之句;攀鳞附翼,则先于骄奢艳佚之篇;推李杜则怨刺居多,效沈宋则绮靡为甚。”
即新人学作文都偏于一种风格,能够兼善的人非常少。或是描写隐逸山林,作品陷于寂寞枯槁;或是描写歌儿舞女,陷于肤浅艳逸;或是学习李杜,作品中多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评;或是效法沈佺期、宋之问,作品风格绮靡婉丽。
他不同意一概否定六朝文学的主张,对沈约、庾信等六朝作家也不乏赞美之词,并进一步认为只有“秉无私之尺刀,”(评判的标准不唯一,不主观)才能“定夫众制”。
这种转益多师的态度,与杜甫《戏为六绝句》的意见相近。
3.李义山的小故事
李商隐能够在文学上取得突出成就,与他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密切相关。
他有几位良师益友!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人这一生,能够遇见贵人,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参考文献: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百度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