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春仍在”是1850年殿试中,俞樾答卷中的第一句,被当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所赞赏,从而擢拔俞樾为保和殿复试第一名,此句后来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晚年还以“春在堂”命名他喜爱的曲园居所。
当初殿试题目是“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从宋代曹勋“花落春犹在,人存事已非”的句子中,演化出“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句破题。
郑板桥有诗句:“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他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可见,他心头的春天是永固的。
冰心先生写道:只要人心中有了春气,秋风是不会引人愁思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禅师《颂古五十五首其一》)人生路上,只要心底有花开,人生定然春常在!
心中有暖,冬日不寒。从冬至日,有“九九消寒图”者。一说是素梅一枝,有花瓣八十一瓣,旁边常有这样的联句:“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冬至后每日涂画一瓣,等花瓣涂满后,“九天”已过,大地回春。另一说是一张纸上画出九格,每格中画九个圈,一共八十一个圈,自冬至日起每日涂画一圈。圆圈涂尽,则九九毕。还有一说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
一切生活的喜怒哀乐,都缘于一颗上下波动的心。物随心转,境由心造。陆游在《游山西村》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与其沉浸于烦恼忧虑不能自拔,莫如剪一窗风景怡情,抛俗尘杂念修心,便是人生最美好的清浅岁月。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看穿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生活不会止步于眼前的困难,还有美好的未来值得我们憧憬。即如罗隐在《自遣》中写道:“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古语云:“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这样的认知,正应和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