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学说话就比较晚,当别的孩子都可以清晰的说出连贯的句子时,我都只能呜哩哇啦般含含糊糊,而且说话发音总是出错,把“ping guo”说成“ting guo”,“pi gu”说成“ti gu”,父母一度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等到稍大一点,说话吐字总算恢复正常,让父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语言能力一直都不是我的强项,我想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我的性格有一点内向,除了孩童时期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过人胆气,敢于与陌生人据理力争外,在大多数的成长过程中,我都显的腼腆安静;另一方面,也许也跟我没有幼儿园的经历有关,6岁时,到了入学年龄,我一下子从之前的无拘无束换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老师严厉,同桌也不友好,我在班级中总是安静腼腆,少言寡语。
很多时候,我都特别羡慕语言表达能力颇强的人,羡慕他们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羡慕他们流利的语言,羡慕他们敏捷的思维,这些都让我觉得独具魅力,心向往之。哪怕他们在争执吵架中表现出的言辞犀利、语气连贯,抛除污言秽语的成分外,有时如同风卷残云,毫不拖泥带水,有时绵里藏针,轻声细语之间便将对方的心理防线击溃,他们看起来是那样的毫不费力,语速之快速,反应之敏捷,都让我望尘莫及。
小时候我和姐姐也经常发生争吵,,可是由于语言表达上的劣势,在正面交锋中我总会输的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在争吵中我的思维总会慢半拍,或者是很容易就被牵着鼻子顺着她的思路吵下去,虽然我深知自己完全占理,但是总是会被姐姐避实就虚,逐个击破。虽然争的面红耳赤,却总也摆脱不了吵架失败的结局。
然而这样的大败而归我岂能甘心,每次争吵硝烟散尽,尘埃落定之后,我就会在脑海中进行情景再现,脑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哪句话让我掉进了对方的陷阱,总结经验教训,心中默默记下姐姐在上一次争吵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语句,准备在下一次的交锋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然而实际总是与预期不符,在下一次交锋中,姐姐会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说辞将我说的哑口无言,纵然我可以之前总结的“金玉良言”反戈一击,然而姐姐见招拆招,总能逢凶化吉。
这一度让我十分苦恼,总觉得自己一身武艺,却无法施展。这个关键技能的缺失,如同笼罩在我心头的乌云,让我的青春时光都显得有一丝晦暗。
进入大学之后,我开始有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融入社团,兼职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与人说话交流的机会。逐渐的,面对陌生人时,我可以不胆怯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观点相左时,也会据理力争,以理服人,甚至在骂人对抗方面,都比以往有了巨大的进步。讨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时,我也可以旁征博引,说的对方哑口无言。以致于在公司里,经常被其他同事调侃:“传销达人”。
可以说现在我基本上克服了以前那种词不达意、长时间结巴,不知所云的情况,甚至在吵架方面,大多数情况也丝毫不落下风,有时还能用一些名言警句和成语来装饰我的用语,唯独在一个人面前我没有任何胜算,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婆。
她也是一个伶牙俐齿的人,说话条条是道,做过导游的她思维敏捷,语速很快,不拖泥带水,有很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和她吵架想占得便宜,简直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
她说话不像林志玲那样轻声细柔,声音洪亮,说起话来非常流利,显得掷地有声,再加上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灵动的思维,简直如虎添翼,难逢敌手。
然而古人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脱离了本身知识储备的滔滔不绝,反而是黔驴技穷般的胡搅蛮缠。在我所熟知的领域中,我总算可以扳回一局,即使遇到势均力敌的时刻,依然可以利用生僻的专业词汇蒙混过关。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说服他人,一定要在特定的领域内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而且在与他人思辨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反向学习提高的过程。然而语言归根结底是为了与人沟通,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相互理解,如果沉浸在通过强词夺理和偷换概念而说服他人的鼓角争鸣之中,我觉得这样反而与语言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万万没想到》的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两个理性的真理追求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要么是一方说服另一方,另一方也表示信服;要么是两人未达成一致,但相互理解对方的出发点,从而两人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立体。
当然,非常可惜的是,人都是理性感性二象性的,不存在绝对理性的人,人总是会因为感情或者情绪而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其实你说服对方并不是因为你天花乱坠的词汇和逻辑缜密的表达,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方愿意让你说服他。所以哪怕掌握了再多的理,也要给别人留面子,因为这世界上只要对方不想被说服,你永远都说服不了他。人家根本不是觉得你理不对,而是对你的人反感。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亦体谅对方的感受,我想这也许也是成熟的一种标志吧。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