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师定律(11-21页)
1.万物皆有规律,这是现代科学的核心事实。人类或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力量,不是在定律的支配下运行的。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和各种运作,永远保持均衡,这是自然定律中最简单的概念。
认识任何一个事实的规律,就是认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最深刻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规律,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支配,在任何真正的科学中都是首要条件。
老师也是规律的臣服者。教师的定律,就是教师必须熟知要教的内容。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师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著作读的多一些。很多人都敬佩于老师的语文课朴实无华,大道至简,虽然一点也不花哨,但是学生都喜欢他的语文课。
我们却殊不知,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每次上公开课,总是把生字反复写无数遍,预习课文时,至少自己读课文5-6遍。”可见于老师对所教的课是非常熟知的。
书中介绍的定律背后的哲理深刻:
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教书。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必须要有一桶水。于证明了教室一定要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才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真理。
熟知这个词,在教室定律中处于中心位置,知识是教师用来工作的材料,因此我们必须要在知识的本质中探寻这条定律的依据。
2.我们无法断言,没有这种完全的知识,就不能教学,但是彻底了解课程的人,未必能够成功的教学,虽然说不完全的知识,必然会导致不完美的教学,一个人无法教授她自己不懂的东西,但是教师定律只是教学定律中的其中一条。教学的失败可以源自于忽略了教师定律,也可能来源于违反了其他定律。
一个真理只能在与其他真理发生关联时,才能被人完全的认识,通过比较与其他真理的相似性得以认识。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觉着要做到成功的教学,教师不只是需要熟识精通教材理论知识,还要与所教的对象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备课时,就提倡“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只是用心准备好当天的课,就想设法教会学生当天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非常艰难。
当然,教师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见多识广的视野。作者以学校地理课所教的普遍事实为例子:圆形的地球、延伸的海洋和大陆、山川河流、住满了人的国家和城市,这些内容在只有半瓶水的老师和他的学生眼中是多么的枯燥乏味,但是在赫谢尔、达纳、该月特这样伟大的宇航员,地理学家,地理学者眼中,这些事实是多么的宏伟壮观。他们的博学多识,讲解起来会更加的生动有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一个地理老师,能够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那么他的地理课,讲解时就能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诉给学生,地理课堂就会有趣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