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周老师《在当代社会中活着的传统》的讲座,期间,周老师引用费老的话解释流动的农民工为什么没有引起混乱,并称“这就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听到“社会学的想象力”,思绪不觉飞向几年前的社会学课堂。
清楚记得,“社会学想象力”与“问题意识”是老师们口中频率最高的两词。而老师们说出这两个词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眉头紧锁,无奈一群学生恨铁不成钢。
每次同学们汇报自己的论文,老师总会问“你研究这个问题的问题意识是什么?”看同学们沉默不语,老师又会接着说“如果你都没有问题意识,你研究这个题的意义是什么?”
那时,听完老师的训斥,我都会想,究竟什么是问题意识?为什么我好像从来没有问题意识?听老师意思,问题意识应该是对某问题存在困惑,可是为什么我好像没有什么困惑?
我曾多次上网搜索“问题意识”。百度百科说“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在认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并通常产生疑问、探求的心态。”仇立平说“问题意识的提出和问题意识的建立要以科学怀疑为前提,并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知乎上有人回答问题意识就是“提出诸问题的能力。”······
即便看了很多解释,但这些解释却从来没有打消我的困惑。这种对问题意识的困惑,一直伴随到我毕业后的几年后。
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
像我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有问题意识?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生大学,大学后读研,人生近二十年间,我只在学习做题,学习把怎么把一个答案写对,而几乎没去思考过社会上的问题,几乎跟社会运行脱轨。这样的人,被学校包裹的像温室的花朵一般,怎么会看到社会中的问题?然后尝试去做出解答?
而且,所谓知道到的社会问题,又无一不是鹦鹉学舌,都是课本里说过什么就记住了什么。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去看、去经历、去感受、去怀疑、去批判,我一直都是安静的待在学校。
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感知,没有看到问题的存在,又怎么会去将问题当成问题?怎么会去怀疑别人的结论是否正确?
或许,多学习累积,看过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的存在,看过各式各样对社会问题的解释,我通过对比某些现状跟观点,也会对某个问题产生想法,但那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有的一个能力,对于一个刚入社会学两年的人来说,又期望着有什么问题意识呢?
当时,课堂中不乏有人已经学习社会学六七年,但他们又何尝不是跟我一样,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会有太多现实感,有过多的思考注入里面。
现在回想,祈求在填鸭式教育的学校里感悟社会、获得问题意识,也挺不可思议的。
不知道老师们,之后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总让自己皱眉,总被说“没有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