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看提升口才能力的书籍-《表达力》
本书作者贺嘉,高管演讲教练,曾辅导长江商学院CEO班,作者通过近十年高管演讲教练经验提炼出了很多演讲表达的实用方法。
在本书中,如何构建5种高质量的信息源,20类搜集素材的方法,通过提问获取有效信息的“4F提问法,同时阐述了表达力模型,如何输入,构建思维体系,如何演讲与写作,并提供表达力工具。下面我们进入这本书第二部分。
我们身边总有些人,打个电话,半天说不到重点;写封邮件,别人看了不知道要干什么;向老板汇报时,说不到让人支持你的点。
这些失败的表达背后,缺少的是表达力模型,表达这件事是有套路可循的
什么是表达力模型
表达力模型主要包括5个部分:输入、目的、思维体系、输出、反馈。
这5点在逻辑上有关联性,有目的的输入才能收集更多新鲜有趣的故事,从而形成体系化的思考,最后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打动人心。而最后一点,我们要根据反馈来判断是否达到了表达的目的。
作者列举了俞敏洪的演讲
基本上他的高校巡回演讲,开头总是要讲到3次高考,最后才考进北大,还有“尽管男女数量刚好是1∶1,但是班上还是没有女生喜欢自己”的故事,以及讲到和徐小平认识的过程,而且总少不了要说一下,他最早是靠给这些老师倒开水才混进圈子的。
首先,他的演讲80%以上的内容是固定的。因为这部分内容经过了大量的实践检验,是受听众欢迎的内容,并且可以保证整体演讲的效果。另外20%是灵活发挥的内容,可以增加他与现场观众之间的对话感,提升最后的演讲效果和现场氛围。
其次,他讲自己高考考了3次才上北大的哏,这是告诉大学生,“谁也不是很聪明的天才,都是靠后天的努力才取得的成绩”。
最后,关于没有女同学喜欢他以及只能给徐小平老师的沙龙活动端茶倒水,这两个小故事其实是告诉大家“我其实和你们一样”,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
一个人要想提升能力,就得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开始。
①检查你的表达,是否形成了有效闭环
②提供表达能力自检的对标和参考,方便你找出自己表达中的薄弱环节。
③借助表达力模型,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
作者说职场上的沟通大多是有目标的,比如向上的沟通有的时候是为了同步进度,或者是为了请求老板的决策,抑或是为了获得资源,你只有明确了表达目标,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
作者分享了4种常见的表达目标
建立信任:权威+社会认同+坦诚
有的时候为了建立信任,你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包括自己干过的一些傻事。
因为根据心理学原理,当你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时,相当于把自己的一些个人信息分享给了特定的对象,这属于一次“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如果对方也愿意透露一些个人信息,那么你们就完成了一次隐秘信息的互换。这种互换有利于快速拉近距离,建立好感。
当然还有一种帮助你建立与听众信任的方式:借助权威和社会认同。
“权威”是指你之前服务过的某些知名企业、你发表的文章、出过的书,等等,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已经有很多人认可我了,你也可以相信我。就像很多商家夸自家的品牌一样。
抓注意力:段子+互动
如果你在演讲过程中,要暖场或者是拉近自己与听众的距离,你就可以问听众一些问题,比如:“你们有多少人是产品经理,有多少人是程序员?”
如果程序员比较多,你可以和他们讲一个调侃产品经理的段子;如果是产品经理比较多,你就可以和他们讲一个调侃程序员的段子。这种根据现场观众而调整的互动,往往效果不错的。
引发记忆:设置拍照点+金句
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都会希望听众能够记得住我们讲的一些主要观点。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演讲中设置一些金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分享中提供一些拍照点,比如,一些对比很鲜明的数据和图标,或者我们总结的模型与方法论。
根据作者的课程调研发现,“好演讲的三个标准”这样的知识点,或者是“好的演讲内容的三个层次”这样的模型很容易引发听众的拍照行为,听众愿意拍照,反映的是他们对你所讲内容的一种认可,他们希望拍下来以后还可以回忆。
引起共鸣:大段大段的细节
就是用引起共鸣的话题与事例,细节的描写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
同时作者强调不是讲的越多越好,有的人讲的很多但是听众什么都没有记住,其实这都是“病”——得治。
第一种病叫作“逻辑缺失”。
第二种病叫作“没有重点”。
第三种病叫作“没有意义的废话”。
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有的人才会讲得很多,但是听众啥都记不住。
有的人讲得很少,但是听众记住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日常表达所要努力的方向,真正厉害的表达在于,用最少的几句话达到你的目的。
关注 “ 精简阅读 ” 遇见精简 一起读书成长、一星期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