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张东和李浩到校的日子,由于他俩当街打架进了派出所,校方决定让他们先回家反思一周,端正一下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态度,今天早上由他们家长亲自送孩子到学校来,由学校德育处进行处理。昨天晚上我就提醒他们家长让带上写好的检讨书,务必送孩子来学校。
清晨,我早早来到了教室,看见李浩坐在教室里。询问得知家长让他自己来,我告知他进教室要经德育处的批准,我见到批条才能让他进教室。联系家长,李浩母亲说她送完老二上幼儿园就来,能来就好,还能说什么呢?看张东半天没来,我联系张东的家长。张东家长给我回信息说,他和孩子在学校的接待室里。
周一早上要升旗,集会的时候,李浩的母亲来到了学校。因为我早读连带两节课,只能将其领至接待室,让德育处领导来处理此事。第一节下课,我回到办公室,张东和李浩居然站办公室。李浩递给我一张纸,我看到是德育处领导给我的一个批条,让学生先进教室上课,给他们两周的观察期,可以安排他们进行一些班级或学校的公益性劳动。两周之后,将观察结果汇总为材料上报德育处,由学校来决定对他们的处分情况。
第二节课下回到办公室,英语老师便告诉我:“进教室上课,我看那俩打架的来了之后好像也没啥改观,笑嘻嘻地还挺骄傲,感觉自己做了啥大事儿一样挺自豪。”听罢,第三节铃响了,我走到教室外去看他们的上课表现。看着还行,坐得挺端正,就是不知道心收回来了没?课听进去了没?看到他们安生着,我又返回办公室,接着批作业。下课的时候我还专门把他们叫出来,给他俩提出了要求,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不再滋生事端。
下午第一节课刚下,班里一个女生着急忙慌得跑进办公室:“老师,老师,张东又打架了!”“怎么又打上了?不是刚送到学校来,怎么又打?”我将拱起的火努力压制下去,把打架的两个当事人叫到办公室。原来是这样:上道法课讲到帝国主义,老师让余姚站起来回答问题,余姚没有回答上来。张东便在后面起哄:“余姚帝国!”余姚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听到这个话,直接把课本扔了过去。道法老师让他俩先站起来,课下处理。下课铃刚响,张东就过去扇了余姚两个耳光,矛盾升级,于是你一拳我一脚地互殴起来。真是让人不省心,屡次教育似乎对他没有产生任何效果。
询问了具体情况,我批评张东。张东据理力争地顶嘴:“我就是摸了他两下,他就打我,我才打他的!”看来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分别批评教育了张东和余姚。但张东今天刚送来又开始打架,看来早上的处理并没有什么效果。这种情况只能再次上报德育处,德育处让我联系家长,让张东再次回家进行反思,研究对张东的处分。联系张东父亲,他说他们家谁打架受伤,他在医院陪护没办法来。后来张东母亲来了,听了校方意见,张东母亲百般无奈地说:“孩子已停课一周,我们也没办法。和他父亲一起去上班,去了两天闲无聊就不去了,然后就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我也很无奈,只能建议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约束,对手机真的得加强管理,孩子的思想认识必须重视起来。
看到眼前的张东,烫染头发已经让我处理过三次,依然是脑袋顶上顶着一撮冷烫的乱发,母亲居然视而不见。不是小题大做,一个发型开学就已经被我处理,多次责令其整改,时至时至今日,反省一周还是那个样子,如此显而易见的仪容仪表,好像只有老师能看到?从七年级入学班里有关仪容仪表就有规定,有要求,有检查,张东明知故犯,家长也觉得没什么。这一点小事的累积,也许正是造就张东今天样子的一些原因吧?
教育是需要反思的力量的,无论作为孩子的老师,还是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多学习,多反思,多陪伴,当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监护者和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