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依然灿烂,像笑容一样。
备课组小C下周要去外地上一堂同课异的展示课,需要同组的老师群策群力。
上课的内容是牛津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的阅读部分的课文,标题为《人工智能:友好还是可怕?》
磨课就是集体齐心协力共同打磨一堂课,上课兼主备人在正式上课前,要有推翻了重新再来的勇气。
上周四,倒计时第5天,小C的教学设计初案出炉,我们进行第一次磨课。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目标是:根据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主要内容;批判性思考并讨论AI带来的利弊;培养利用AI助力学习的正确的态度。我们观察小C第一次上课,都充分肯定她的课堂驾驭能力,但我们主要任务是提意见。发现了这堂课主要问题:课堂活动比较固化,没有亮点。比如导入部分她用了一张AI合成的当地景点的拼图,让一位学生上台去拼,再抛出一个问题:这用到了什么样的技术?引出AI的话题。这样的提问的意义不大,就好比指着都知道的东西再问一遍是不是。其次就是输出部分,阅读完之后讨论环节直接抛出与文章标题相同的问题—AI是友好的还是令人害怕的?因为输入的不够,大多数学生基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还有一些次要问题,比如每个环节的命名,字体的设计,填空题太密集等。
关于导入部分,我们原本想到利用AI技术合成一个介绍对方学校的英文视频,然而由于不够专业,短时间未能制作成功。后来,有人找到一个官方宣传AI的视频,导入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AI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再快速进入文本。关于输出部分,我想到逆向设计原理,根据学习目标,我们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来设计问题情境,再倒推设计其它环节。把问题情境放在一个具体的点上,而并非泛泛而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是最贴近的一个点,所以聚焦学习方面,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有老师提出精简阅读部分对时间的设空的设计,把它变成时间流程图,一目了然。我们针对PPT和导学案提了很多意见,小C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在短时间需要不断修改一节课,不太容易,但后来证明她还是沉得住气,是一个有潜力的优秀教师。
我们接连几天进行了四次磨课。到了最后一次,课已经基本成型。当我们看到导学案时,发现了小C成长的痕迹,例如她对最后一部分进行了细化,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到讨论的环节上来,并且细致地描述了小组任务的分工。还有她画机器人的板书,也更具吸引力了。这样看来,水到渠成。
今天群里传来好消息,小C获奖了,这是她努力付出的结果。当然,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只有凝心聚力的集体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