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1
63、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
读书感悟:
读了苏氏的第63条建议,我很自责,觉得我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尽管我天天都备课,但我备的是课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是我在备课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关注学生到底有多少?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现在反思我的备课,只能说是备知识,备教学流程,而把学生的情况给忽略了。
再说课堂,苏霍姆林斯基对比研究了一些成功的课和失败的课,关于思维素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当看出和想像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东西的,以及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我扪心自问:我在课堂上,看见学生的思路如何发展了吗?似乎很少关注。
这一条里还讲到:对于实现反馈联系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对以后的实践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包含学生从事的积极的独立劳动在内。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一些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活跃的,孩子们是要动手做一做的。试想,如果一年级小学生,整节课就像听大人听讲座一样,呆坐在那里,那他的知识汲取、能力发展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根据这一点我还想到:我的一年级语文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做什么呢?哦,现在想来,可以做的还真不少呢!比如,读儿歌让孩子们拍手打着节拍;学习生字让孩子们用手指书空;写一写生字;给课文配个图画等等。
感谢能在新网师里选修《给教师的建议》这门功课,它让我懂得了好多关于教育的理论。这些理论,就如同点亮前方的一盏盏明灯,指导着我的实践,引领着我向前。
(二)
为了庆祝五一假期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趁孩子们都在家提前过生日,昨晚我们四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饭。
无意间我发现对面的桌子上只做了一位老人,他的桌子上一盘毛豆,一盘烤饼,很是悠闲地吃着。定神一看,原来是校长的爸爸。
对这位老人,我多少有些了解。他在农民群众里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成功者。他是一位民间艺人,有着刻章绝活儿。同时他还有着非凡的经济头脑,他在少林寺多年,依靠着自己的刻章手艺,让家里盖起了三层楼房,如别墅般耸立在村子的西头。
三年前,老伴走了,他伤心之外还是一个人乐观面对生活。看,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全然不在意别人的目光。这就是自由,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