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学怀着忐忑的心,进入厦大,纠结和压力就开始紧跟着我。
第一年,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看论文的数量100+,也没有找到研究点,找了老师三次以上,每次老师给我说的内容,大概就是,
一、创新点怎么来?1、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2、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3、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4、不同方法的融合。
然后第二个学期,我就这样开题了。确切的说,都不知道所谓进入了目前最热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领域,我居然这么迷茫,我被自己都震惊了。
第二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修改了研究方向,终于开始跑代码,看论文,一起讨论一些论文的利和弊。写好了第一篇SCI论文,然后在第二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录用和发表。也就是第二个学期进行了中期考核,很惨,因为这篇论文没有带导师的名字,被认为两年没发论文,成为我们这一届唯一的一个没有过中期考核的人。
说起来进入一个985高校,读者最热门的专业,我偏偏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了脑电,没有说脑电研究没有意义,而是我研究的内容,从基于脑电的情绪分类,到基于脑电的身份认证,每一步其实被别人质疑的同时,我内心也在质疑,这个到底研究有咩有意义?她的应用价值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