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一条“平平无奇”的从化徒步线路——星溪线,让我这个业余作家又活跃起来。从《星溪线徒步赏花有感》到《星溪启示录》,从《星溪爱情故事》到《瓦坑爱情故事》,再到《一路生花》。一篇未完,一篇又起!今夜,终于要写到《新龙溪“客栈”》了。
所谓“新龙溪”客栈,是指良口锦村自然村——中心村的一排山腰别墅、大宅。因位于半山腰,所以即便是去过星溪线徒步的游客,也未必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大部分游客熟悉的,只有“新龙溪”。
新龙溪,是竖立在村前古树路口的路牌。一块很大的路牌,上书“良口镇锦村中心街龙溪路新龙溪”。这块路牌,让大多数游客误以为中心村就是“新龙溪”,“新龙溪”就是中心村。
其实不然。中心村,古称中心墩,因位于四面环山的谷底而得名。世居村民有张姓、王姓、杨姓,都是客家人。两百多年前,从河源来的张姓子弟,与从兴宁来的王姓人家,在从化良口一起谋生。他们合作烧炭、造纸,做长工,共同创建了“中心墩”村。不久,又有杨姓祖婆带着孙子从兴宁来到良口一带,以补鞋为生,最后定居此地。
据说后来,张姓、杨姓共用一座祠堂,叫做龙溪安居祠,也称龙溪围。村里的王姓,则独建独享一座王氏宗祠。说来也有趣,共用祠堂的,竟然不是祖上一起合作烧炭造纸的老张和老王。也许是建村之后,张姓、杨姓通婚联姻的情况反而比较多,两族人祖上关系更为亲近的缘故吧。
所以,中心村不是“新龙溪”,“新龙溪”也不是中心村。“新龙溪”,只是最近二十年才出现的新地名。也许它最初是指张姓五兄弟聚居的山腰老宅、客家围屋,后来专指五兄弟新建的山腰联排别墅、家族新宅。
所谓新龙溪“客栈”,其实也不是客栈。它真的就是张氏五兄弟斥巨资修建起来的新式的联排的私家大院、客家围屋。论海拔、气势,排场,他们家族这座新式的“客家围屋”,在全从化都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坐二望一了。
在“新龙溪”大宅门的面前,我不禁想起了“衣锦还乡”的典故。据说,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老张几兄弟,真的是做到了,太厉害了。
古语有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我想,这威武霸气的“新龙溪”私家大院,足以诠释了这点人生道理了。就连我这个匆匆过客,都想去跟这几位张兄交个朋友,青梅煮酒一次,坐而论道一回,再借酒醉宿一番。
从星溪线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这群山环抱的“新龙溪”大院,真有点武侠小说里各种山庄那味了,比如曼陀山庄、绿柳山庄、归云庄、万妙山庄,等等。它藏在星溪线上的山腰之中,既低调又张扬,无意引人瞩目,却又自成一景,让人向往。
光是“新龙溪”之中的“龙溪”,就足够让我眼前一亮了。在荒郊野外徒步的路上,忽然看见“新龙溪”路牌三个大字,联想起唐诗《出塞曲》“校尉征兵出塞西,别营分骑过龙溪”之句,便觉得妙不可言矣。再想起王昌龄那首《送崔参军往龙溪》,想起那“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之句,更觉得“龙溪”真是历朝历代的好地名、好名字。
难得而又诡异的是“新龙溪”这个地名,在“龙溪”前面加了个“新”字,居然毫无违和感,反而更有点儿意思。就像在“龙门客栈”前面,加了个“新”字一样,有趣多了。不是吗?
1991年,一群香港人拍了部电影《新龙门客栈》。2023年,一位从化人写了篇《新龙溪“客栈”》。这回,我觉得我真的是天马行空,太能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