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电影中的江湖,各路大侠纵横驰骋,刀光剑影又义薄云天。今天,读了云游客(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发现原来真实的江湖比小说中更为丰富多彩。
这本书出版于1938年,原为一百多篇报刊连载短文,描述了江湖人、江湖内幕等具体事例,介绍清末至民国的江湖人物,揭露了大量江湖骗术。该书为研究旧中国江湖提供了大量真实、珍贵的资料和掌故,在民俗、曲艺等研究领域均享有盛誉,被认为是一本奇书。
1.什么是江湖?
什么是江湖呢?江湖可不只是大侠们在打打杀杀。旧时的江湖,就是国家权力管理不到的底层社会。新中国以前,政府官方的影响力只有县级,县以下是乡绅自治,权力覆盖不到的地带或范围就是江湖。这一点上,与港片中的黑社会组织类似,都是在权利的真空地带游走。因此,江湖人对待权力采取的是回避和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说,江湖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或某座深山,它可能就在混迹在每个城镇、乡村。
2.什么人是江湖人?
旧中国的社会阶层按照职业划分社会身份,主流身份是“四民”——士农工商。江湖人是遵守江湖规则,做江湖生意的人。不在四民的主流里,身份很低。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三教是儒、释、道,而九流又细分为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 尼)、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时妖、盗、窃、娼)。江湖行业始终是末流,江湖人也一直受到社会歧视,也就自认为是另类。既然不被主流接纳,他们干脆建立了自己封闭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体系。
3.江湖中都有哪些行当?
书中将江湖行业分为八个大门类,行话叫做“金皮彩挂、评团调柳”,指的是算卦相面,行医卖药,杂技马戏魔术,武术界,说评书,说相声快板数来宝,诈骗和盗窃,大鼓坠子等小曲种。这种分法主要针对北方,还有一些没有包含在内的,比如乞丐也是有组织的江湖行业。江湖人有着不同于外界的道德标准和逻辑,他们划分行业不大依据是不是合法。江湖生意具有大多不正当或非法、活动在社会底层、一直处于流动中等特点。
4.江湖规矩都有哪些?
江湖规矩里几乎没有道德成分,主要都是为了维系江湖行业运行、保证稳定而采取的实用原则,可以分为三类来看:1. 维持稳定的规矩:师承和辈分;2. 保守行业秘密的规矩;3. 分配利益、避免矛盾升级方面的规矩:许多江湖规矩表面上是人情和义气,其实背后都是利益分配机制。
虽然书中所列的一些江湖行业不再存在,但江湖并没有随之消失。复杂多态的社会,必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与事,也总是由显性和隐性的规则来制衡,假如江湖真的消失了,很可能意味着多元的世俗生活也随之消失了。正如《笑傲江湖》中说“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我们每个人都身在江湖,那些电信诈骗,那些碰瓷行乞,那些保健推销......无法躲避,只能够提高认知,不能笑傲,也需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