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 雨果僧的读书笔记

趁着周末,把徐志斌《小群效应》读完,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些笔记和脑图~

先上一张脑图

《小群效应》读书笔记.png

以下是笔记的文本内容

  • 社交的驱动力
    • 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
    • 六大分类
      • 荣誉驱动
      • 利益驱动
      • 关系驱动
      • 事件驱动
      • 地域驱动
      • 兴趣驱动
  • 人类关系的四个模型
    • 社群共享
      • 人们“在群体内无偿地分享资源,不介意谁付出多少,谁又得到多少”
    • 权威序列
      • 强调下级对上级的顺从,也强调上级对下级的保护
    • 平等互惠
      • 关系平等型和关系不平等型
      • 关系平等型是指成员之间互相提供帮助、提供价值
      • 平等互惠是典型的“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大家互相帮助”
    • 市场定价
  • 做社群的原则和套路
    • 找到你的连接者
      • 由“听”用户说变成了“看”用户说
    • 帮用户做小鱼塘里的大鱼
      • 帮助用户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 划分“小池塘”的方法简单汇总如下
        • 和全部用户比较
        • 和好友比较
        • 和“三近”
        • 和有相同兴趣的小范围好友比较
        • 和用户过往的表现比较
    • 三近一反
      • 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
      • “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
      • 例子
        • 商品简介并不能有效帮助妈妈做出选择和决策,而发生在妈妈们之间的相互推荐和讨论,可以帮助用户大幅降低选择成本
    • 小群效应
      • 人人都想加入大群,人人都只在小群中活跃
      • 大型社群及其高价值效果是由无数小社群构成的。用户活跃在小群之中,更易受到小群的影响
      • 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
  • 社群的基本认识
    • 社群分类
      • 第一种分法
        • 根据组建目的,社群分为事件驱动型社群和关系驱动型社群
        • 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
      • 第二种分法
        • 评价标准: 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社群内主流群体的规模大小
          • 街边集市、社团圈子、俱乐部、社区公园、商场、大型游乐场、大型商业中心
      • 社群的升级和跃迁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
        • 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
        • 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主流人群
        • 商业化力量的介入
        • 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
      • 好社群的出发点
        • 工具性
        • 病毒性
        • 长连接
      • 社群需要设计“用户进阶机制”,使能力相互匹配的用户在一起,让用户随时保持进步
      • 运营者需要将无数小圈子聚拢在一个被共同认可的文化中,形成一个大型社群
    • 用户分类
      • 高层次类型用户的生存,依赖于低层次类型用户的仰望和支持
      • 社根据用户核心动作的不同分为
        • 浏览型
        • 互动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