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氣非炁之含義:
[明] 說文以炁作氣之古體。康熙字典以炁同氣。一般字典以炁為氣之俗體,皆有所不知而譌非也。
夫道者炁也,炁者道也,不可謂道者氣也,氣者道也。何故?蓋氣者,通常指出入於人之口鼻,可呼吸吐納之氣息,亦泛指物體三態之一之氣體而言,其表象於天地自然者,為陰陽風雨晦明;其表現於物理性質者,為無定形,無體積,分子流動而互相衝擊,常膨脹而散逸,彌六合而無微不至, 其動力反應與組成,皆有一定程式,可計算而得知。
其表現於人之外表行為者,為勇氣、氣概、豪氣、力氣、正氣、邪氣、氣質。宋儒以孔子不言天性天道,而倡新儒學(理學),以補孔學之不足,遂咸認天地之間,惟理氣而已。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人物之先,必稟此理(道),然後有性。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人物之生,必稟此氣,然後有形。故以理為天道天性,氣為人道人身,於是人即神而人天合一。
此與漢儒之神即人,而天人合一,同樣捨炁之為道,道之為神,而淪中國宗教於低級,甚至為道德之附庸,馴至今日,國人道德汨沒,社會紊亂,有氣無炁,一字之失,其結果有如此者,豈諸儒始料所及哉!
[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