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玩伴小时曾说过件趣事: 她一次考试想对对答案,就转过身看后面同学的卷子;不曾想,看到同学将自己的姓名“牛*波”竟然写成“牛*皮”。她就给对方提醒名字写错了,对方很肯定的说没错、没错...。一来二去,被老师给狠狠的批了一顿: “自己屁股底下的屎都没擦干净,还顾得上别人的事”。后来,这一场景被她作为笑话,讲述给好几帮人听,单我就听过不下两次。每次听后,都笑的前仰后合。
觉得特别有趣。一是自己的名字小学时就经常写错,不是少个“点”,就是多个“捺”,很少写正确过,别人名字上出的事比我更出格,心理安慰许多;二是老师批的那句话,觉得特别解气,甚至于头脑中会出现与语言契合的画面;三是头脑中出现想像的画面,笑的就更止不住了。籍此,有好长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收集“谚语”,以及老家哪说起来“特解气”的俚语与方言,乐此不疲。当然,此事也被我拿来作为与后来的同学、朋友的谈资。只是离了老家的那个环境,就不好意思再说老师批的那句话,笑话显得也失了更多的乐趣。
再后来,村里俩人因“帮忙”的事情多说话,一人高着嗓子喊着“吃屎的将ba(拉)屎的给箍住了,由了你哩。”之后搞清楚,帮人忙的人让接受帮忙的人给燃住了。情急之下,帮人忙的人扯着嗓子嚷出了这句话。后面,两人好长时间不再来往。
那时,农村由于物质极度匮乏,东邻借了西邻一点菜油,后来还回来的是“掺了水的菜油”,以至于西邻炒菜热油时,油到处乱溅。西邻婶婶找到东邻的婶婶先说、再骂、后升级打了一架。西邻的婶婶曾骂东邻的婶婶是“喂不熟的狗,说自己眼瞎了,认不清人,将狗当人反而让狗倒咬一口”。此后,两位婶婶再也不来往。
小时,看太多邻里之间由“亲密无间”到“反目为仇”的事例。妈下意识说过,人与人不能走的太近,太近了问题就多了。“帮助人”成了最难的事。
不知是妈有意无意的教导,还是自己潜在的心理作梗。举手之劳的事情会帮别人一把,若耽搁自己的事情就不情愿再伸把手;而自己是,能自己解决的事情就决不会开口让别人伸手帮。养成很少开口求助别人的习惯,除非自己解决不了,不得已开口求助别人,拒绝情理之中,得到帮忙心怀感激。对于别人明摆着自己能解决的事情,习以为常的开口让帮忙,反而极其不习惯。拒绝吧,别人会认为你不够友好团结(不会活人),碎碎个事帮做一下那有啥嘛;不拒绝顺带帮着做了吧,心理极端不舒服,怕对方使唤习惯了,靠实后反而及易得罪人。
后来想想,一是 帮人的人与被帮的人对于“帮助”本身的认识是否一致。帮人是需等别人开口后再帮合适,还是意识到紧急情况下及时出手帮比较合适;比如,你看别人快跌到了,伸手扶一把,快跌倒的人可能会觉得多此一举,伸手的暗影惊到了他,让他反倒慌了神差点就摔。二是 往往因双方成长的背景、性格、见识等会形成不同的思维逻辑,对于“帮助”的举措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理解。比如,有些被帮的人就觉得既然帮,那就帮到底;但对于帮的人却成为了一份甩不脱的负担,按老家人的说法就成了“吃屎将ba屎的箍住了”。三是 帮助的界限与范围、能帮的程度等能否达成共识。假如帮人的人以损失自己的利益边界帮助别人,自己慢慢就会有怨艾;而被帮的人因长期接受帮助,心理由初始的弱势心理渐渐形成帮人的人就是以此在彰显他的能事,收获名利等,也会滋生恶向胆边生,做出倒打一耙的事来。
就拿上大学在西安火车站候车室等车时,碰到乞丐的事来说。当时,有一个乞丐,手拿着挺破的一搪瓷碗,两手作揖让给点钱,当时自己局促的不知给不给;他就在我面前停留了好长时间,第一次遇到此种情况,周围人的目光都齐聚过来,就匆忙从口袋里摸出刚上厕所交费后(九几年西安火车站上厕所是伍角钱一次,后来涨成一元一次)找回的伍角钱递给他。戏剧化的是后面,乞丐走出两步,居然又拐回来,说是给他的伍角钱缺了个角,能不能给换一个。那一刻,下巴都要惊下来了,愣了会神,硬是眼睛没聚焦在一起,反应不过来。摸索了半天,愣愣地说没伍角钱了,要不还给我算了。心想,万一一会上厕所,给收费的说说,说不定还能再上趟厕所。此事后,就绝少给火车站乞丐或是路边乞丐钱,往往是远远的躲开。
另有一事,考研期间,曾碰见高一届的老乡也在复习考研。我是孩子一岁左右考研的,她当时孩子大概三岁多,已上幼儿园。因同时考研,又是老乡,走的比较近,一块上考研辅导班,好多考研的复习信息共享。她与婆婆一家在蒲城县城住,在西安上辅导班时,偶尔来我家吃饭,来往就频繁一些。因我孩子小,那时与孩爸的好些事也解不开,与她偶尔会互相倾诉一下,感情上自然走的更近。她呢特能张开口要求各种事,我呢心理上处于脆弱期,极想留住与自己有共同目标又有相似背景的朋友,平常不吃的亏因心理的需求就忍让了。但各种各样情况中,内心不情愿下的帮忙,以及她的理所应当、轻而易举的神情,让我慢慢积聚了更多的不舒服。后来是不自觉、潜在的心理上慢慢地疏远,对于她的要求表示不好满足,她邀请的同去辅导班也下意识会推脱,她的一再明确要求,最后只好决绝拒绝。短暂的友情噶然而止。
回头再看,这就如同自己在同别人打牌过程中,不小心出错了牌,心里悔呀有些稳不住了,神情上就有些慌神;但回头再想想,已经是这样了,悔也没有用,还是让情绪稳定一些,回回神减少些损失为好,不要输得太惨。友情的噶然而止就如同出错牌后“回回神”一样,得止损呀!
“帮助人”,首先是需要双方对于“帮助”本身、具体的“帮助”举措、“帮助”的边界以及程度等能达成共识;不要过度陷入各自惯性的思维逻辑臆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