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相信会读书的人,生活和运气都不会太差。学上了那么多年,书读了那么多本,一直没有走心的认识。直到最近需要,每次提笔写文,几个小时都蹦不出字来,才越发觉得自己在读写方面的匮乏。多次听人推荐《文心》,借着这次的读书活动入手了这本书。
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文心》,在读的过程中有多次心灵的碰撞。如果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生活早就发生了改变。若在初中阶段遇到的是像王老师那样善于引导的老师,现在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
《文心》里面说:“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夏丐尊和叶圣陶,2位作者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对教育有很深的认识。书里讲述的是在1931年初入中学的一批同学,在面临日本侵略,家人失业,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跟着王老师,积极学习的故事。对比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所处时代真算得上是极好的时代。
这本书主要在于引导我们怎样读和写,我从书里列举几点供大家参考。
题目与内容: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书中提到,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做“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做“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是先有内容,后有题目。写作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是生活,不是生活的点缀。
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法,当初最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老师给出题目,也不给太多的解释,便让我们做文章。当时我最喜欢类似”你最喜欢的人,最敬佩的人”这样的题目。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当时的我们不会做作文,因为作文和文章是相通的,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没有相应的生活,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
从来没有觉得当时有什么不妥,到现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也成了先写好题目,再开始写内容。读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顺序颠倒了这么久,以后要改成先写内容,根据内容来选择题目。
知与情与意: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书中说:“文字是心的表现,心的作用,一般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
当时日本侵略,王老师班级的同学负责学校的周刊,预备写一篇文章,叫大众起来抗日。在王老师的知、情、意引导下,同学们最终找到了文章的思路。
先简叙经过情形,其次写“感言”,最后写“对于大众的希望”。
这种方式可以做为我们写作的一个参考。
触发: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书中主人公乐华的父亲枚叔,因日本炸毁了他原来工作的银行,丢失了工作,后经朋友介绍到外地的一所中学教书。后来信告诉乐华:“你爱好读书,努力学文,当然不能算坏,可是读书与作文实在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普通人都以为读书就是学作文,作文须从书上去学习,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见解。”
看了这段文字,可以说胜读十年书。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就要求我们多看,多想,把平时的触发记录下来。由触发而写出的文章,至少也是有新意的文章。
文章的组织:写文章必须得讲究“组织”。
一篇文章可以比作一个团体、一所房子,就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譬如:讲到这所会堂要用许多的话,这许多话自成一个单位,和讲到某座山、某个城镇的话不相联系;议论抗日应该取什么步骤要用许多话,这许多的话自成一个单位,和议论某人做某事对于他自己有没有益处的话不相联系。又如,晚饭过后,家庭中间的随便谈话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母亲说起姑母那里好久没有来信了,弟弟说起邻家的猫生了四只小猫,父亲忽然提及某个同事的趣事,这些可称为“话语的杂货摊”。
在随便谈话的时候,的确无须组织,多说,少说都无妨。但是,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或者情感,无论用言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须得讲组织。讲究了组织,发表出来的才是个健全的单位,能使听者和读者满意,同时也使发表者自己感到快乐,他正发表了他所要表达的。
譬如我今天写这篇文字,就得在写之前花时间组织。如果我不先花功夫组织,仅仅怀着热情乱说一气,将使诸位看的莫名其妙。
组织文字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的连续下去,没有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篇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
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所以,内容靠着组织而完成,组织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习作创作与应用:习作只是法则与手腕的练习;应用之作只是对付他人和事务的东西;创作才是发现自己天分的真成绩。
书中教绘画的李老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创作《母亲》这幅画。并告诉同学:“文章同绘画有相似之处。先说绘画,李先生在教室中作写生范画,替朋友画扇面,是应用之作;自己练习人体写生是习作;这次的《母亲》是创作。再说文章,我们写书信和邮件,是应用之作,我写这篇读书笔记是习作;将来选定了题材,自由地无拘束地去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
创作是一种创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鲜的意味。创作第一步的功夫是发现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能在平凡的事物之中看出新的意味来,这是创作家的第一种资格。题材选定了以后,第二步还要使它成熟,无论在读书的时候,看报的时候,听别人谈话的时候,都要到处留心,遇到和这题材有关系的事项,一一搜集拢来,使内容丰富,打成一片。题材成熟了,这才可以写出。
这本书值得细细品读,这次读的太快,书中的内容还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几个部分我以后会再精读,加以理解和吸收。
这本书虽是写给初中生读的,做为一个工作近十年的大学生,也能给我指引。的确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