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以声音为研究对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课中,通过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的振动幅度大小寻找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即用力敲动发声物体,产生的振动幅度大,所发出的声音强;轻轻敲动发声物体,产生的振动幅度小,所发出的声音弱。
本课导入环节,我采用小视频展示鼓手敲击非洲鼓,让学生去感受声音的强弱,从而提问“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一般会想到与敲击鼓面的力度有关。
接下来,我依次通过三个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发声物体(即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动时所产生的幅度大小与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探究钢尺振动情况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以示意图的方式在活动手册记录。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到不同力度拨动钢尺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由于钢尺运动距离的不同。再顺势告知学生振幅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示意图上标出振幅。
然后提问,其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是否也和振幅有关呢?
让学生自主探索橡皮筋和鼓的发声情况与振幅的关系。
在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基本是一致的。最后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比较疑惑的一点是,学生由于习惯,容易脱口而出振幅越大声音越大,课前已经告知学生声音用强弱描述,而音量用的是大小。在课堂中发现还是有学生说声音是大小,不知该如何让学生掌握更规范的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