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醉里伴花眠
两个晚上的时间读完《素食者》。
通篇没说压抑,却令读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觉。
譬如英惠和丈夫的相处模式。
譬如仁惠和丈夫的相处模式。
譬如英惠和仁惠在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环境。
这种令人窒息的相处模式和暴力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令人读之亦悲,掩书唏嘘不已。
关于英惠和她的丈夫,仁惠和她的丈夫的相遇与结合,作者在书中提到最多的两个字是“合适”。不是一见钟情,不是无话不谈,不是生理性喜欢,甚至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他们直接过渡到婚姻的理由,仅仅只是合适。尔后沉闷而又了无生趣,没有沟通没有默契,没有爱情的生活,好似活在两个世界的人被强行绑定在一起。仁惠的婚姻生活亦是如此,这,才是英惠向现实无声反抗的导火索。亦是姐姐仁惠对婚姻生活由隐忍,妥协到绝望的主要原因。
英惠的噩梦源于儿时长期遭受来自父亲的家庭暴力,并且亲眼目睹父亲虐杀狗的暴力场景,这一创伤通过代际传递影响其一生。小说将个人创伤与历史暴力(如越战背景)结合,探讨了暴力对个体精神的摧毁性影响。
英惠拒绝吃肉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童年创伤与无力逃脱的现实枷锁的一种无声反抗与渴望挣脱的呐喊。
我在想:英惠的丈夫与家人,倘若与她换一种相处模式,是否又是另外一种结局呢?
假如周围人不将英惠的吃素归为异类,多些包容理解;
假如英惠可以接纳丈夫吃肉的习惯,尊重,而非视肉为洪水猛兽;
假如英惠的丈夫不借助外力(岳父母,英惠的姐姐强行干扰。)而是接纳,尊重,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去沟通,进而影响妻子。是否英惠式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我想悲剧之所以是悲剧,除了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悲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社会的反思。想必亦是作者的一个思路罢?从前,看过这样一段文字:“男人会永远记住伤他最深的女人”,这段文字,与作者的创作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人的一系列思维包括行为习惯,都与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从小生活在仁义礼智信约束的成长环境中的成年人,都曾遇到道德绑架,都有遇到光与阴霾的时候,反反复复的社会拷打与群体驯化,磨灭了内心的纯粹与清澈,由最初的相信,尔后变得怀疑一切,认为他人的靠近,都带有目的性,对他人释放的善意,会激起内心的创伤与应激反应,心理上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如此循环往复,大脑皮层无法分辨,会传递出错的信号,对痛的东西反而更刻骨铭心,遇虐则爱,遇好则伤。这一行为,归结为人性的范畴,不再过多阐述。而《素食者》这本书拥有这么庞大的读者群的原因,是否亦是因为它是悲剧式的故事呢?至少我对这本书的感觉一般。因为,我不喜欢这种压抑的氛围和压抑的文字描述。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因为,它揭露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关于人性的一些反思。
譬如童年性格塑造期的成长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
譬如无爱婚姻中的冷暴力对人精神上的伤害与摧残。
譬如对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性的质问和作者对社会对个体的吞噬机制的批判。
文中女主人公英惠的“疯癫”,实为对社会规训的终极反抗。她通过拒绝人类身份(如停止进食、不与人交流),试图以植物的“非人”状态实现自我救赎,但最终仍被社会暴力吞噬,暗示个体在强权结构中的无力感。这是身为社会人的悲哀。
由英惠的婚姻生活,我想到了“爱”这个字。爱的反面,是伤害,无休止的折磨。爱的正面,是不离不弃,成为彼此照亮的一种存在,共同成长,抵御一切狂风暴雨的侵蚀。而爱的极致,是心疼。
最终,我们都会爱上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相似,不用猜疑;因为相似,彼此坦诚相待。因为相似,所以懂得,所以默契。正如一个朋友所说:“灵魂匹配或许是一种至死都不愿放弃的奢望”。人与人的相遇,本质上是一场灵魂的救赎,幸运的人,被看见,被疗愈,不幸的人,被伤害,进而复制伤害,永无休止。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亦难以遇上另一个自己,如此,同频更显难能可贵。人生是个游乐场,极富有戏剧性,如同弘一法师所说:“悲欣交集”。每个人都在追逐自己不曾抵达的梦,孤注一掷,自我感动,最终发现,不过是一场荒芜。英惠心灵的荒芜,本质上是对无爱而又冷漠的丈夫,蛮横粗暴而又暴力的父亲,以爱之名束缚她的母亲,姐姐,弟弟甚至对社会彻底失望之后的一种体现。
英惠和丈夫的相处模式,是爱的反面。亦揭露了一个深层次的婚姻课题。婚姻的本质是什么?是合适?是利弊权衡之后的选择?是源于爱?如果源于爱,那么,回归于平淡之后的感情又该如何相处?如何自洽?
过于理想化的虚幻,会令人脱离现实,郁郁寡欢。过于残酷的现实,会令人从众,随波逐流。两者似乎都不是最好的入世哲学,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或许才是求生之道。谋生,而不失做人原则底线,谋爱,而不以爱之名束缚。在名利的枷锁之外,给心一片自由呼吸的空间,纯粹而简单,清澈且明亮。如此,才不会困自己于心之枷锁呵!
红尘修炼中,施比受更有福!祝愿我们都能成为照亮自己,给予他人温暖的那束光!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次微笑,会成为凝视深渊之人的一次救赎!
而社会,需要正能量!
原创文字,谢绝转载,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