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韩江女士的《素食者》,感想颇多。“素食者”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与众不同且不被社会接受的“自我”,不被认可和接受就会被吞噬和逼到绝境。正如所述:你不吃肉,世界就会把你吃掉。
故事大概: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悲,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温顺、平淡、文静。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
然而,一场盟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而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现在危险的努力将使英惠——不可能的、狂喜的、悲剧性的——远离她曾经为人所知的自我。
韩江女士在国际布克文学奖颁奖礼上曾这样说“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紫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读完故事,我在思考英惠到底有没有“病”,“英惠们”的出路在哪里?
(一)英惠和丈夫。作为英惠的丈夫,第一个发现英惠的种种“异常”行为,然而他只用社会世俗眼光去评价和判断妻子的行为,认为她有“病”,最后果断冷酷的选择离婚来与英惠的“病”割裂。他关心的只是妻子的“异常”为他仕途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来没有试着去走近、了解、理解妻子“异常”的原因,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婚姻只是各取所需的机械组合,在精神层面是“零有效交流”的,他们也许从未走进过(或许为从未想走进)彼此的精神世界。更可悲的是现在社会上这种婚姻不在少数。再比如英惠的姐姐和姐夫的婚姻也是类似情况,两个精神层面从来不会同频共振的人,日常的相敬如宾只是代表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而已。
(二)英惠和姐夫。有着“艺术家”视角的姐夫是唯一试着去了解英惠“素食”原因、理解英惠“异常”、欣赏英惠“纯净”简洁的人。他在伦理、本能之间不断挣扎,最美好的和最丑陋的结合。姐夫为英惠画的身体植物彩绘无意中帮英惠找到了出路(英惠吃素是为了拜托接连不断的噩梦和失眠,而植物身体彩绘让她重新获得安宁的睡眠),也许在残酷的世界上只有从艺术的角度才能平等的对待英惠。
(三)英惠和姐姐。姐姐 就拥有着白手起家的人所具备的坚韧性格和与生俱来的诚实品性,这让她懂得必须独自承受生命里发生的一切。身为女儿、姐姐、妻子、母亲和经营店铺的生意人,甚至作为在地铁里与陌生人擦肩而过的行人,她都会竭尽所能地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借助这种务实的惯性,她才得以在时间的世流中克服一切困难。然而这样一个现实世界的成功者,她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无人知晓,最终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独自崩溃。姐姐对妹妹英惠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疼爱,也有恨(发现妹妹和姐夫缠绵在一起以后),所以把妹妹送进精神病医院的选择是出于爱还是恨,或者两者都有。
整个故事中所有的人都只孤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就会被视为“病”,被打着“关心和爱”的名义送去精神病院,被“治疗”(也可以称为暴力惩罚)直至死亡。而最缺少的“理解”和“接纳”却一直缺席。
“英惠”们的理想生存空间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多元的,自我的意识和表达都被尊重,没有“病”,只有不同而已。善良的人,请对周围的“英惠”们多一些理解和尊重,“英惠”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