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专题写作是,赏析《格尔尼卡》这幅图画引发的想象和思考,实话实说,我对图画没有很强的感觉,对名画更不能参悟其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只能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研究艺术的表达手法与精妙之处。
第一眼看到《格尔尼卡》这幅油画,我的感觉画面非常凌乱,之中的人物和物品无序地出现在画面中,一只残废的胳膊拿着折断的刀剑,人们的脸上极其夸张地表现出了痛苦、悲伤和恐惧,以及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地混乱与紧张的氛围,让人压抑地不能呼吸。
尽管我不能准确地描述这幅画的内容,以及要表达的背景信息,但名画之所以是名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能够把我们带入作者当时身处的情境之中,让我们或浅或深地感受到作者渴望表达的感情。
从传递和表达信息这个角度来看,绘画,文字,电影,歌曲,这些都是作者尝试着表达想法、观点和思想的方式,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艺术总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关于表达的通俗说法了。
今天,我们在谈内容创业,强调写作的重要性,也是在鼓励大家着用文字来传递与表达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而每一个人都至少擅长一种表达的方式,这样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影响力。这是对我启发很深的一点。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继续来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通过搜索引擎,得到了一些这幅画的信息。
①背景信息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
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 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②创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③画作赏析
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
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比喻了在战斗中最无辜的百姓,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
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在其之下,是一位妇女,她朝着自由女神走去,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
在第四段,那个躺在地上的男子,象征着战斗中不屈的战士,他手那拿一支剑,最妙的是他剑上的小花,赞颂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④对毕加索的评价
毕加索从不执意拒绝接受现代人的文明事件的压力,也从不否定无论是来自他的内心世界或是来自他的家庭感情的推动和激励;
他从不对他同时代的人在文化和语言方面提出的主张视若无睹,也从不对古老的历史文明或者所谓原始文明的深邃而富有魔力的启示视而不见,这也正是这位艺术家的特点之一。
但是,他既不乔装打扮,也不改变本色;他永远是他自己,永远保持着他那猛禽般狂暴的豪情和那紧抓现实不放的作风,永远保持着他那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和巨大热情。
他对绘画的感悟;“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对于绘画的理解,我非常浅薄,今天也正是一个好的机会来接触名人名画,对于毕加索对绘画的感悟,我也有相似的理解,我是遵从内心的声音来写作的,并非仅仅依照大脑的思考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