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昨天的文章,有朋友给我提了个有趣的问题:
悍匪,你这讲的东西的确挺有意思,但是对于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啊,除了撩妹的时候当谈资用用,其他没有场景能够用起来啊。
对此,我首先要说:能当撩妹所用的谈资,你还说没帮助,你是有多贪心?撩妹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场景么?
其次,我将本来已经写好的文章删了,重新写了一篇,我想试试看,这些有趣的东西,难道真的只能有趣么?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首先,请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见到一个陌生人,为了笼络关系,你会怎么做?
常年混迹江湖的你,肯定会用这一招:套近乎。
套近乎的角度很多,可以是同学校,同乡,同省,同学科,同爱好,共同的朋友等等等等,如果你发现你和一个人很难找到套近乎的点,请相信我,你肯定套的不够努力。
那么,人们为什么喜欢套近乎呢?而且,既然知道对方是在套近乎,为什么我们对这招总是毫无抵抗力呢?
因为你和对方,都太想找到“我们”这个组织了。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同样,还是把你想象成一个非洲大草原的智人,你和你的同伴正在打猎,突然,你们听到远方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这话听着有点熟悉,可是又不能完全听懂,你们有点慌,这波外来人可能是一群异己,他们可能要抢你们的食物,甚至可能要抢你们的老婆孩子,如果那样,估计你们不是被杀死就是被当成奴隶。于是,你们放下了手头的活,躲在了树后,握紧了长枪,听着那声音越来越近,你紧张的手心直冒汗,嘴里连口唾沫都没有。
一场大战要开始了。
可是,那声音你越听越熟悉,这不好像是邻村王二狗的声音么?你稍微探出了头,眯着眼睛一看,果然,那个咧着大嘴,走着八字步的就是王二狗,那群人也是邻村的人,你们是世代的邻居。这下你们都不怕了,所有人都从树后走了出来,原来是虚惊一场。
你看,在远古,因为极度的不安全感,人们总是要去确定,一个人,是“我们”的人,还是“他们”的人?在听出来那是王二狗之前,那个声音就是他们,听出来之后,那个声音就是我们。
十几万年确认“我们”和“他们”的经历,让这种习惯深入骨髓,在见到一个陌生人时,我们首先把右手伸出来,去握对方的右手,这其实是在告诉对方,你看,我的右手没刀没枪,很安全;握手结束以后,再跟对方套套近乎,拉拉家常,哦哦哦,原来咱们都是从山西那棵歪脖子梧桐树下出来的,老乡,你好。
瞬间,素昧平生变成了相见恨晚。
那么,“我们”和“他们”的道理,如何利用到生活里呢?我给你讲我生活里的小故事:
故事一:
很早年前,有一个哥们,给我讲他的育儿经验。
他说:我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天天吵架打架,互相不对付,快把我给搞死了,后来,我发明了一招:我对他俩都不好,一个人犯错,我就把他俩都收拾了,时间久了,他们就培养了一种“同命相连,同仇敌忾”的关系,从那以后,他们俩都把矛头朝向了我,而他们之间,关系就好多了。
你看,这个案例其实是聪明的利用了“我们”和“他们”心理学因素,因为在孩子眼里,他们都在对付一个同样的“他们”——父亲——而这两个本来不合的兄弟,则变成了“我们”。
故事二:
我舅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在大学交了个女朋友。因为这个姑娘出身不好,舅舅一直不允许他俩在一起,一直从中作梗。可是,他俩的关系一直都很好,甚至有那么两次,这俩小孩居然想要私奔出走,差点没把我舅舅气死。
表弟和舅舅的关系就这么一直僵着,舅舅坚决不同意,表弟坚决不放弃,问题好像无解了。可是,有一天,我舅舅突然变的很豁达,对于表弟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坚决了,嘴上还时不常的说着:孩子长大了,有想法了,想和谁在一起,就随他去吧。
这一下,表弟和他女朋友两个人,一下子乐翻了天,每天腻在一起,分开没几分钟就开始打电话起腻,很是甜蜜。
可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舅舅改变态度之后没两天,表弟和那姑娘分手了。舅舅问他为什么?表弟说:当时你阻挠我俩在一起,我俩就天天想着怎么对付你,可后来你不管了,我俩正儿八经开始相处时,又发现对方和自己想象的,好像不是一回事,处不来,就分了。
你看,这个案例说明,人们在面对一个共同的“他们”时,会全然不顾“我们”之间的区别,而当“他们”不在时,“我们”的凝聚力反而会减小。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夫妻之间所谓的“同甘难,共苦易”吧。
公众号:悍匪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