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晚上好!
时间过得很快,孩子们初三了。
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的碰面并不多,但借助《10班的数学课》这个平台,通过我的简书,大家对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日常,应该是了解的。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观念,就是相互之间少打搅,大家做好彼此的就行。
对于10班的数学教学,我认为自己是尽心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不管是期中考试还是文化素养测试,每一次都给班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体的已经有了《九(上)期中分析》,这里就不再展开。
今天晚上,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两点。
一是相信老师
孩子在每一个家庭都是未来的希望,孩子的教学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的焦点。只是,对一般家庭来说,父母教育孩子其实都是缺乏经验的,或者说都是摸索着进行,而孩子在学校里,在老师眼里,是班级46名学生中的一员,同时也是几十年教学生涯中这么多届学生中的其中一位。作为老师,应该是除父母外,最真心诚意付出对待,最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人,并且每天与孩子接触最多的也是老师,所以,家长理应对老师的教学配合支持。老师教育问题孩子,是正常行为,但是却会遇到一些阻力,我认为有孩子有三个错误的程序,第一个是孩子犯错误了,老师才会进行教学管理;第二个是孩子感到委屈,回家向父母不客观地描述教师的管理行为;第三个,是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反而倒过来向老师提出责问。几十年前,父母都对老师说,孩子不对时,老师你要打要骂都没事,现在的形势下,老师肯定不会要打要骂,但是如果必要的教育行为都无法进行,学生会何去何从呢?这样的情况各科老师都有遇到过,是共性普遍问题,并非针对某个孩子及家长。
其次,优秀的同学自身确实聪明,家庭也相对重视,但如果没有老师在学校竭尽全力,光靠自己摸索,或者通过培训机构补充,我不认为他会飞上天。如果初三了,还对本班的老师挑三拣四,我认为并不理智,再说10班的老师确实还是优秀的。
各位家长,在家要多引导孩子听老师的话,没错,就好比我们在校也教育孩子,听妈妈的话,有自己的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个别优秀生是好的,但是,更多的孩子,我觉得做个普通人,在每一阶段做好该做的事,享受普通人的快乐,已经够了!
二是理性定位
每一个孩子是何种程度的水平,他能到达什么高度,其实作为家长应该是了解的。但是,在关键时刻的选择的时候,常常会不够清醒,比如一定要去考提前招生吗?考进了一定就好吗?普高线上下的同学,一定要去读普高吗?国家的蓝领慌,是否大家提供了更合理的出路呢?其实,每一个人的困惑在于都想成为他人眼中的人,而不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理想的话,不妨试试“合格+特长”来给自己定位。
成绩上的合格。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都要考入重点中学,而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能进入奉化中学水平的同学就应该考进奉化中学,而只能进高级中学的同学,只要进入高级中学就算成功,不要逼他一定要考进奉化中学,但也不要掉到奉化二中,江口等中学,甚至职高。毕竟进入高中只是获得一张通行证,这不同于考大学,720分和680分的大学完全不同。
纪律上的合格。遵守学校、班级纪律是学生要做到的,不遵守肯定不好,但也不要刻板死守,没有一点灵活性,到现在明白,当别人说你是老实人、人很好的时候,可能还不是一句赞扬话。一个出色的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有点狂的,全世界都一样。礼貌是那些没有能力的人通常对付大众的唯一办法。当年一起读书时,夜自修去看电影、录像厅的,周末在寝室里抽烟、打扑克的,好像现在也混得不错。
身体上的合格。年纪大了,会发现身体健康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年轻时很多人体会不到。其实,并不需要都如运动员,体育中考分数能达标,学习不受影响就可。当今社会对体育的要求也已经从在乎奥运会上的夺金转移到全民健身,每年不知有多少马拉松比赛,更多的是参与。
做人上的合格。可见《不必追求优秀》。如果是学生,班级前十的最有出息还是有道理的。
但是,用八分力,多出时间发展特长。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学习阶段,能在自己的特长上有所付出,在付出的时候,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要受到失败的煎熬,风雨过后是彩虹,这一经历可以为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发展积累经验。
在学习阶段,以分数这一尺子来评价学生,于是大家都变成考试机器。可是,也许有甲的美术有特长,乙的劳技有特长,丙的与人相处是优势,丁的细致、认真是特长,当大学毕业后,如果他们能把这些特长发挥到最大,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
各位家长,从长远来看,分数算什么,中考又算什么,它不会决定孩子的命运,最多改变一下,把孩子当做要成长的人,而不是提分的机器,身体健康,心理平和而又阳光,体验美好的当下,才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