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经常能够听人提起的话题,人们经常苦恼,为什么知道了,听说过可是就是做不到呢?
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就写下来,有兴趣的看看便是。
知行合一是问题吗?不是,知行本就是一体的。
人们所说的知行不一,不过是你将口头上的知识当做了知行合一中的“知”了,为了叙述方便,我将前者称为浅层认知,有这样的特点:片面(与自己的认知体系处于弱链接状态)、浅薄(对于观点的认识还停留在口头或者逻辑上)。而后者称为深层认知具有的特点:全面(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高度符合链接性强)、深刻(观点已经深入地嫁接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内)
一个人的行为的持久性与否,是由于与之相关的深层认知是如何的。
举一个日常中的例子:一个人被每天跑步的观点打动了(浅层认知),而后开始进行实践(开始进行认知的深层化),但是热情一过,积极性就大大下降,开始有了摆烂的想法(已有的深层认知开始利用自己与自己相关的深层认知,开始进行反攻)。
这个时候就是战略相持阶段,最后的结果有两个:1 跑步的习惯被习惯化(新的认知通过实践让自己在认知体系中扎下了根,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2跑步的习惯没有形成(新的认知被原有的认知压服,只能处于一个边缘地位,并且失去了相关实践的支持)
大脑对于一件事情的观点所能容纳的空间是有限,因此,先到先得,在最开始的观点具有最深入的影响。那么,想要改变自己的深层认知,或者说让新认知战胜原有的认知有什么好方法吗?
有,方法也无非那么几种,但是确实有效。
1 认知依附于现实问题而存在。而越是紧迫的、重要的问题,是最有动力去改变和优化的。例如新手学习如何优化自己的写作水平的方法、一个身体羸弱必须尽快强身健体的人去跑步、科学家的理论模型与现实数据不符合而改变模型等。
那么有些重要,但是不紧迫的问题,或者说我一个普通的人,如何去坚持每天跑步、每天写作、每天读书呢?这就要以来第2种方法了。
2 对这些事情的认知往往是依托于较为休闲的环境而诞生的,因此外在的压力较小,这个时候就有了一个很有技巧性的方法——微习惯,在低动力的环境中,通过一个极易完成的目标来缓慢地进行改变,从而用时间还空间,以达到新习惯代替旧习惯的目的。
对于知行合一的浅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