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镇工作的一线,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政策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是否畅通,关系着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能得到及时回应。想要锻造一支能打硬仗、善解民忧的乡镇干部队伍,抓实抓细教育培训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得让理论学习真正 “活” 起来。不能满足于念文件、划重点,要结合乡镇工作的实际场景,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成解决田间地头问题的 “金钥匙”。比如,在调解邻里纠纷时,用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去疏导;在谋划产业发展时,用新发展理念去破题。现在不少乡镇搞起了 “2112”乡镇干部包联机制、“庭院微党课”,把学习和工作在现场、村民家中,干部们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悟,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指导实践的 “定盘星”。
健全基本培训体系,得瞄准 “精准滴灌” 下功夫。乡镇干部岗位不同、需求各异,不能搞 “一锅烩” 的培训。新入职的干部可能急需熟悉办事流程、群众工作技巧,而分管产业的干部更需要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对接经验。同时,培训不能只停留在 “学过”,还要建立跟踪机制,看看学到的本事有没有用到工作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既要 “走出去” 拓视野,也要 “沉下去” 练真功。
说到底,加强基本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最终要落到 “让群众满意” 上。群众看干部,不看说了多少,就看干了多少、干成了多少。经过系统培训的干部,是不是更会用土话讲政策了?是不是化解矛盾的办法更多了?是不是带领大家致富的思路更清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是干部教育培训最有说服力的成效。
乡镇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 “连心桥”,这支队伍的能力强了、作风实了,乡村振兴的底气就更足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就更真切了。抓好干部教育培训,看似是 “固本” 的工作,实则是为乡镇发展 “蓄能” 的长远之策,值得下细功夫、慢功夫,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