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叛逆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当儿童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一般为10到20岁左右,这个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控制,而这种“不听话”的行为,则被称为叛逆。但并不是所有的青春期都会叛逆,也不是所有的叛逆都出现在青春期。就像弹簧一样,只有压才会反弹,越用力压,反弹越厉害,当你随势而为时,弹簧就不存在什么反弹力了。所谓的叛逆也是如此。
非常喜欢茅卫东老师的应对孩子的青春期的三句话——听你的,看我的,有我呢。鼓励孩子去自主探索这个世界,支持孩子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父母则退居身后,做好保底。
有人说,如果听孩子的,他去干坏事怎么办?他去吸毒、杀人放火怎么办?这就是典型的打着“为你好”控制孩子的根源。如果相信孩子的父母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你相信孩子什么,孩子就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你焦虑孩子什么,孩子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很多时候,孩子比成年人还清醒明白、明辨是非。你看那些吸毒、杀人放火的孩子,有几个是在尊重、支持、鼓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这么说,这些不当的行为,都是被“逼”出来的,被错误的教育方式“逼”出来的。而这些行为的前期,一定是叛逆。当孩子开始叛逆了,开始和父母对着干了,父母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而不是抱怨孩子怎么了。
叛逆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孩子内心的不安与渴望。从心理学角度看,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阶段,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得到重视。然而,当父母的教育方式过于强硬、缺乏沟通,或者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时,孩子就会通过叛逆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如果一个孩子在青春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但又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有效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在学业上遇到了挫折,或者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遇到了困难……而父母却只关注成绩,没有察觉到他的内心变化。于是,叛逆成了他唯一能够引起父母关注的方式。
叛逆也是孩子在探索自我边界的一种方式。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尝试不同的行为和角色来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试图突破父母设定的界限。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与父母为敌,而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认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比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故意违反一些家庭规则,比如晚归或者不按时完成作业。父母如果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惩罚,而没有理解孩子背后的动机,就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情绪。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引导他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就更有可能放弃叛逆行为,转而以更积极的方式与父母合作。
叛逆行为还可能是孩子在寻求安全感的表现。在青春期,孩子面临着许多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安。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但当他们觉得父母无法给予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通过叛逆来测试父母的底线。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经常争吵或者家庭环境不稳定而感到焦虑。他可能会故意在学校惹事或者与父母对抗,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能够重视他的感受,给他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那么,孩子的叛逆行为就有可能得到缓解。
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时,那是他在像父母求救——他们遇困难了,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能够耐心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有效的沟通,父母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叛逆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出的一种求救信号。父母只有正确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