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取材于陈晖的《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一文
对于一本图画书的讲读来讲,故事的、图的、文的讲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文字的讲读还是相对独立于故事和图的讲读,我们就直接指向图画书文字在讲读上的处理方法了。
有经验的讲读者在具体图画书讲读实践中会遇到文字讲读方面的一些操作性问题,文字要不要全部读出来?什么文字要读?什么文字要讲?可不可以读而不讲或讲而不读?阅读过程中什么时间读文字,专门读还是边讲边读?各种各样的文字该如何读?要不要有变化?要不要安排孩子自己读?是不是和孩子一起读?文字要讲到什么程度。
读,主要是指文字的“读”与“念”,包括朗读、认读和诵读;讲,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文”解“字”,鉴赏、解析和品味文字的内涵和韵味,还应包括文字特殊文法和排版式的体会和传递。
一般认为儿童阅读图画书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图画上,可能会忽略图画书的文字,其实,儿童包括不太识字的儿童,都相当关注图画书里的文字说了什么,他们一般希望讲读者全部读出这些文字,希望了解这些文字对图画书故事做了哪些描述和讲述,帮助他们心中理解和想象这个故事。
图画书文字讲读的首要原则是,文字的讲读需要依据具体作品区别对待和进行,不同作品的文字,不同表现内容和形式的文字,不同图文关系中的文字,处理方法也不同。即使是最简单地读出所有文字,文字读的方式,读的声调、语速、情感与情绪表达等,都要经过思考、设计和准备。下面我们分类别依次来说明。
1、图画书如果采用了传统的图文配合方式,文字量偏大,文字直接参与故事叙述且相对完整,全文朗读是比较合适的讲读方式。讲读者逐页读出文字,让儿童一边看图一边聆听,在头脑中同步完成图文对照和拼接。文字的评说讨论可自然结合故事的讲读、图的讲读,伴随翻页有机汇入整个阅读过程。
讲读者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作品确定合适的朗读风格,如何把握文字的品质与格调,如何协调配合故事内容、节奏,如何投注自己的体验和情绪,如何使朗读的文字的节奏有张有弛、轻重缓急有节,与儿童的阅读进度保持一致。如果儿童对文字没有障碍或疑问,基本实现对文字的有效鉴赏,就没有必要展开文字的详尽的讲解与讨论。关键性的文字字句可通过加重语气、放慢语速、有意停顿或重复进行提示和强调。
就是说针对故事性较强且文字叙事较完整的作品,讲读者应声情并茂、深入语境中进行精读就是了。
2、一些图画书有个性鲜明的角色,文字中有较多人物的对话,如《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猜猜我有多爱你》《迟到大王》《别让鸽子开巴士》等,成人应考虑和儿童分角色朗读,以增加儿童的参与度,增进讲读现场的气氛和效果。
3、处于零碎状态、表述不完整的文字,基本的处理是在翻阅相应的页码时正常读出,这样不但可以和儿童保持读图的同步,而且保有了作者和作品使用某种特定语言或文法的原意——比如某一页突然有几句角色间的对话,一个或几个表达声音效果的象声词、表述情绪的语气词和感叹词等。就朗读处理而言,讲读者可以采用适度的夸张或强调的语气声调,以区别于文本中的叙述性文字。
4、讲故事和读文字是两种不同的过程,在读文字时,要避免过多的表情与动作,即使文字表现的就是角色的语言和行动,采用戏剧化的角色扮演方式读文字仍需谨慎。另外文字的朗读,不适合抽离于整个图画书阅读之外单独进行,即使是相对完整的、语言精粹或优美的,可以相对独立欣赏的文字也不适合单独朗读。图画书的文字和图画有相互的契合。许多意义和效果只有通过共同而交互的欣赏才可能实现。也就是说专门的阅读机尽管声音很优美但也不提倡。
5、有必要的图画书文字的讲读,主要指向两个层面:文字的内涵和文字的形式。关于文字形式,主要关联着图画书图文关系及艺术整体设计,讲读者可是适度关注和把握其设计意图和效果,留给儿童读者鉴赏图形文字和异性文字的时间即可。不必展开相关的分析和讨论。文字内涵因更多关联着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以及文字风格的欣赏与品鉴,讲读者要更加重视。
很多图画书文字基于图文关系和协同表意而趋向于简略和收敛,即使采用排比、铺陈的外在格式,也往往追求语言的效能与张力,以精炼和简约的文字传达尽可能丰富的意义。这时,可能出现一些生僻或生硬的中文表达,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中的‘什么’一词就值得注意。
对作者采用象征、隐喻手法暗示的言外之意,讲读者可以适当提示,引导儿童读者揣摩和体味。至于对儿童来说过于艰深隐晦的、文化层面的语言意义,可留待儿童成长后在重新阅读中来领悟。
对图画书文字中一些关键句的解读,比如点出作品主旨的句段,全书的结句,或在叙事上有提示性、转折性、埋下伏笔和前后呼应的文句,通常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讲读者要特别引起重视和讲读。
读讲结合、以读代讲也是一种有效图画书文字处理的方式。特别是那些难以确定的文字讲解或用言语无法充分表达的情况下,多读几遍文字,或重复读出重点的句子与段落,让儿童在聆听中揣摩领会,有时比文字讲解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