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家风家规篇】承担责任:先成为称职的孩子

今日课程围绕儒家孝道展开,通过四则《论语》章句的研读,让我对"孝"的本质有了更深的领悟,尤其对"如何以恰当的态度对待父母"这一问题产生了深刻反思。


《为政篇》中孔子提出"色难"二字,如晨钟暮鼓敲醒了我。回想自己对待父母,当他们反复叮嘱生活细节时,也曾因嫌啰嗦而语气生硬。这种"虽行孝而色不恭"的状态,就像孔子所警醒的——仅仅完成事务性照顾("有事弟子服其劳")并非真孝。真正的孝心应该体现在持续温和的态度上,这需要克服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定。


《阳货篇》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将父母曾给予的三年怀抱之爱与守丧之礼相联系。这让我意识到,每当要对父母不耐烦时,应当忆起他们在我婴幼时期的耐心呵护——喂饭穿衣、病中不眠,那些付出何止三年?如今他们动作迟缓、问题重复,不正是我需要回报耐心的时候吗?这种历史维度的思考,能有效平复当下的焦躁。


《乡党篇》记载孔子在乡饮酒礼中"杖者出,斯出矣",展现了对长者的自然敬意。小时候在家都是这样,家里老人上桌开动筷子,其他人才可以开始吃饭,而现在却不再有,凡事都以孩子为先,教育处的孩子缺少了孝心和敬畏心。这提醒我孝敬不仅存在于家庭内部,更应培养对所有长者的尊崇之心。当敬重长者成为生活习惯,对待父母时的态度自然会更庄重。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一是设立"情绪缓冲带",在烦躁时先独处片刻,待心平气和再与父母交流;二是进行"角色互换想象",设想自己年老时渴望子女如何对待;三是践行《先进篇》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的境界,通过实际行动建立家人间的信任,让孝心内外一致。


孝的本质是发自内心的感念与敬畏,它需要我们把最温和的耐心、最真诚的笑容,毫无保留地给予那个永远为我们亮着灯火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