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圣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做任何事,要有重和轻的区别,分清楚它的次序。面对多重选择,减去最不重要的。选择最重要,根本的事情把它做好就是智慧。
静为躁君:静,定力、智慧。定能生慧,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定力,当面临诱惑时不为所动,避免心浮气躁。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始终。辎重,道、智慧。圣人每时每刻都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中。他的言谈举止和每一个细节里面都贯穿了道和智慧。
虽有荣观:荣观,繁华、有诱惑的地方。
燕处超然:保持定力,不为所动,有分寸。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倾天下:把最不该做的去做了,把最不该珍惜的珍惜;最该做的没有去做,最该珍惜的却没有珍惜。颠倒轻重。
躁则失君:君, 君主、君子,把持得住自己。心浮气躁,遇到诱惑,遇到外部干扰把持不住。
收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学会圆融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一定要分清轻重,抓住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保持定力,面对诱惑不为所动。
2.致良知学习第十二天
“言有不合,不得弃置,必从而思之;思之不得,又从而辨之。务求了释,不敢辄生疑惑。”
今天通过听导读,读原文对以上这段话有了自己的理解:就阳明阳明先生教导,如果自己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就此放弃。多读,多思考,相信总有一天会把心中的疑惑解开。
自省:昨天孩子期末考试的成绩已经出来,总体呈上升趋势。
记得前天晚上临睡前孩子和我说:“今天晚上度过最后一个‘平安夜’。明天不知道会迎接什么。”
说心里话,当时我心头一惊,感觉自己好可怕,无形当中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我竟全然无知。仅凭这一点,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需要检讨自己。
晚上,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没有鸟鸣,没有虫语。在月光的映衬下格外寂静,能听得见我们的呼吸声。
我在思考以什么内容开启聊天话题,不经意间过度到我向孩子表达歉意。
“今天我看了一则视频。”我开口说到。
“什么内容?”孩子随口问我。
“一个男孩子,从小到大任何事都听从妈妈的安排,包括读哪所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是母亲为儿子一首操办。
后来,儿子该谈恋爱了,也需要满足母亲的审美和要求。为了迁就母亲,男孩儿试图让女孩儿一次次做出改变。始终达不到母亲的要求,最终面对每次的失败。
再后来,男孩儿爱上了一位女孩儿,他们一见钟情。
这次母亲仍然从中阻拦,甚至用语言去攻击女孩儿。说‘我儿子以前最听我话的,在我面前从来没说一个不字。自从认识你以后,事事和我对着干,我是不会接受你的。’
儿子和母亲交流,我选择自己的爱情,不是对您不尊重。您选择的类型我根本不喜欢。希望您能为我未来的幸福考虑,我们一起来孝敬您。”
从这个故事我读透这样一个道理:对孩子,我们不能过于干涉加以捆绑。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包括你的学习,我慢慢学着放手,让你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
比如有时成绩不理想,本来你心里很难过,我不但不去安慰,让你宽心,疏导压力。反而给予更多指责,是我的疏忽,我为自己的行为向你道歉:对不起。”
儿子给了我一个温暖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