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庆山(安妮宝贝)的改名转型之后的作品《夏摩山谷》。总的来说,语言上保持了一贯的清冽冷峻幽美的风格,在作品中加入了许多通过佛教阐释的人生哲理,使作品整体上更有深度。虽然有一些关于家庭生活的描写有些偏激,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整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作品。
我在高中时就开始接触安妮宝贝,当时班级里流传着一本厚厚的盗版的安妮宝贝文集。我就是从那里读到了安妮的早期作品《七月与安生》《蔷薇岛屿》等等。当时一下子就被突出的个人风格吸引了,颓废忧郁中带着歇斯底里般的强烈情感,挥散不去的哀伤中有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优美的文字里有一种凄凉的味道......虽然她笔下的人物总有着相似的性格、打扮,甚至极类似的名字,但我还是被那一个个故事吸引了。我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了那厚厚的文集。
再次接触安妮宝贝就是在大学时期了。虽然没有了高中沉重的学习压力,但人际、就业的压力还是压迫着我,我迫切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撑。从同学那里知道安妮出了一本新书《清醒纪》,像海上快溺死的人终于找到漂浮的木板一般,我满怀着希望,转了好几辆公交车辗转好远终于在新华书店买到了这本书。还是那样清冷的文字,我一遍遍地读着,烦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尤其喜欢她写她母亲的那些篇章,很日常很温馨很暖心,娓娓道来的文字中诉说着母亲强烈又含蓄的爱意。她把母女之间那种朦胧的渴望亲近又不知表达的尴尬、疏离描写得非常到位。我一次次地感叹,写得太好了!我与母亲之前的情感也是这样,但我表达不出来,安妮都恰如其分地写出来了。现在这本书还珍藏在家里,时不时还要拿出来再回味一下。
后来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在网上竟曾一度出现了一种“声讨”批判安妮宝贝的声音,认为她的文字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有的还是以前喜欢过安妮作品的人,他们声嘶力竭地批评她的作品,狠狠地踩上几脚,迫不及待地表现着自己的“弃暗投明”。我被那种浩大的声势惊呆了,我不能理解这种所谓的“弃暗投明”“迷途知返”。
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谙世事的青春期读到的那些文字曾陪伴过我们,引起了某种共鸣,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实在没有必要在成年后回过头去嘲讽、蔑视和践踏啊。就像我们再看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肯定觉得幼稚得无以复加,但那是童年时最美好最温暖的回忆啊。不同的人生阶段就有不同的“动画片”,让这些曾带给我们快乐的闪着光的记忆好好地留存在脑海深处不好吗,何苦要掘坟鞭尸,弄得遍地狼藉那么不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