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了一个育儿讲座,老师讲起她儿子小凯的故事,让我十分有感触。
小凯小时候身体非常不好,别的小朋友天天上学学知识,而他却三天两头的往医院跑,也因此成绩总是在及格边缘徘徊,刚开老师非常着急,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长期如此,孩子自己也会越变也没自信。
但是也没办法,孩子身体最重要,成绩也强求不来。于是,老师开始以养好身体,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为重心去培养。
虽然小凯成绩差,但老师天天鼓励他:我们的人生有一辈子那么长,现在啊,只是一小阶段,现在做不好不一定以后也做不好。这个时候的小凯总是懵懂的点点头,似知非知。
随着时间流逝,小凯渐渐长大,渐渐变得越来越强壮,他的成绩从倒数变成了前三,并踊跃参与学校的活动,越来越优秀……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却让我陷入深深的沉思,想想我们那个年代的教育,甚至于现在的教育,一切都是用分数说话,用奖状说话,考不好就被贴上差等生标签,就会让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别人家的小朋友一个奖状接着一个奖状,看看自己家的,什么都不会,什么优势都没有,立马觉得自己孩子资质太差。
实际上是这样吗?并不是,无论是分数或是奖状,只是阶段性教育成果,而我们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生而为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即使一年成绩不好,两年三年都不好,那也只是我们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插曲而已,作为家长,要做的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而非随意的“贴标签”。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她说道自己的儿子学高尔夫的一天,姿势不对,对不准目标,最后来一句“看来我的儿子不是学高尔夫的料”,只是短短的一天而已,也许只是几个小时,就给孩子下了断定。
即使孩子可能看不到这条朋友圈,但是这个念头一旦刻印在妈妈的脑袋里,平时的一举一动都会透露出来这个信息,孩子是聪明的,他会观察自己母亲的一举一动,来判断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做到。为什么会这样?孩子初生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包括自信心,一旦孩子没有了自信,还能做成什么事情呢?
那有父母会问“那我该怎么办呢?看到自己孩子比别人差,我也很着急啊!”
请放下这个思想,接受当下的状态,你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他只是现阶段发展较慢,但是不代表长期以往都是如此,作为父母,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接受你的孩子现阶段如此的事实,再用平常心去鼓励他,教育他!请记住,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他,也许一个眼神就能让他失去自信。
成绩差,不会英语,不会弹琴,从没得过奖状,这些都很容易改变,但是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因家长而固定住了,想改变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