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朋友在群里发起了这个问题:“怎样做才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最近的这半个月以来,我每天都写反思日记主要就是为了觉察内心的声音。针对这个问题,我写写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首先.倾听自己什么样的声音?
倾听自己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好像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事实上,还真有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心理学的一个方法:苍蝇视角,身在其中不介入却洞悉一切。当我们想要倾听自己时,想想一下自己化身为一只苍蝇,盯着自己看。看什么呢?看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里一定强调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个环节刚开始很难。难点在于你需要不带任何偏见和想法。
我们之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原因在于我们不是观察客观现实,而是用想法代替客观现实。
比如当老公回家很晚时,有些人想到的是老公这么晚回家工作真辛苦。而有些人可能想到的是老公就是不着家的人,只知道自己在外潇洒。这两种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你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对方。想法是你加工过之后的事实,而并非客观事实。
所以在倾听自己的第一步,你要不断的问自己,这是观察还是想法。因为只有观察到位,后面才能够顺畅。观察就像是一个锚,就是基调。如果不是观察,而是想法,那么会有一种结果,一种是认同自己的想法自怨自艾,另外一种是反驳自己的想法,陷入不断的纠结矛盾中去。而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用苍蝇视角描述观察,不断的练习中,能够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上一些问题。这个过程的觉醒,也有利于我们观察别人。
其次.准确的描述自己的感受
当我们确认自己的观察是客观的,第二步是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个环节也很难。没有练习过的人会想,谁还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呢?事实上,你多问几次,你就知道词穷。你只会说:嗯,还好,非常好, 真的非常非常好。 好像非常的个数是形容我们的心情的程度。但事实上,只有精准的知道,我们的感受,我们才会准确的觉察自己的需要。我的方法是不断罗列和增加感受的词汇,采取打钩的方式。
当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的感受可以用以下词汇
兴奋、喜悦、欣喜、甜蜜、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当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可以用以下词汇
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愤怒、恼怒、苦恼、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迷茫、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尴尬、惭愧、内疚、嫉妒、遗憾、不舒服。
我把这些词语直接作为模板,放入到我的反思日记里,设置复选框,只要打钩就好。如果这些词都不能准确的表达我的感受,那还有别的词吗?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察觉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也会提高觉察他人感受的能力。
如果我们能够更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自己。
接着,询问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我们常以为自己明白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事实上,我们常常不清楚。拿我最近的一次争吵来说,我表面上的需要是我要自己说了算,不需要别人指导。实际上我真实的需要是,我需要别人的认可,容不得半点质疑。当我觉察查到真实的需要时,我就问自己,为什么别人有质疑时,就有情绪呢?显然是害怕,害怕自己不够好。 那我的请求是什么呢?在这次争吵里,我没有请求。因为我知道问题在自己身上,我不够自信。我要做的是,做那些事情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呢? 当我意识到感受的根源来自于自身。就容易找到突破点,而不会强求别人来迎合我的需要,按我的生活方式来沟通。
生活中,多问自己几句,“这真的是我的需要吗?”,你就会发现很多需要都是假需要。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挖掘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常常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在情绪中时,我们的需要可能是争赢,可能是要我说了算,最大的可能是要照顾我的情绪,按我的方式来生活。因为我们常常以为争赢,或者按我说的来时,你才掌握了主动权。
事实上,我们在问自己的需要时,需要多问几个,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这真的是我的需要吗?
这段时间使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时,我深刻的感受“爱”这个感觉。 爱是理解、是支持、是包容、是关心等等。这个爱不仅是爱他人,更是爱自己。当我们倾听自己时,要全然的爱自己,不要用想法来指导自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就算你做了非常糟糕的事,我们需要的是检视,而并非检讨,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好,允许自己状态不佳等等。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倾听自己的感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说一个小工具,那就是冥想。我们一开始要倾听自己很难,可以借助一些冥想的提示语,这个过程能够很好的指导我们观察和倾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