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骑行路上】硇洲古灯塔
这是我这次600多公里骑行的目的地,完成了一次七十多岁老人发至内心的呼唤。正所谓:年龄不是问题;疾病不是问题(我不久前得过脑梗,心脏也因为心肌梗塞加了一个支架);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翻一本书(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申慧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其中写到:
“我们必须倾听当时马塞尔在开始理解了自己所经受的种种震动时所讲的话:“我们所称之为现实的,乃是那同时围绕着我们的那种感觉和记忆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唯一真实的关系,作者必须对之重新把握,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语言中,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因素永远联接起来。~从这种艺术真实的观点来看,自然本身难道就不是艺术的初始吗?这个自然只是在事后很长时间,并只有通过其他事物,才让我我了解到某一事物的美:贡布雷正午的美丽是通过它在人们记忆中的花香、钟鸣而被认识的。”
在本质上,布尔迪蓝夫人、斯万夫人和盖尔芒特夫人的彼此隔绝的世界本是同一个世界,只是由于世俗势利或是某件偶然超乎社交常规的事件才把她们彼此分离。说她们的世界是同一世界,并不是因为~而是因为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各自旋转于一个由相似的因素构成的轨道之中,而这正是,我们从托尔斯泰的著作中看到的那种,“生存的自动性、表面性和机械性。”
“我们运用才智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被证明是无用的。往事隐藏在我们脑海之外的某个地方,我们的理智无法到达它,它隐藏在某个我们对之不曾想到的具体物体之中(在那个具体物体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之中)。而那个物体全赖于我们在死亡的厄运降临之前是否能偶然发现它。””
------
【傻子看世界】
(画面一)
他
在书店翻那本书里,
欧阳修的文:墓志铭。
前面是大段的人物的生平,
末尾有一个“铭曰:”起头的小段。
出于好奇,他查了一下,
那大段的部分,属于“志”,也即传记;
那小段的部分,属于“铭”,也即颂词。
他
摘抄了,先是,
一则铭:
“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厥声。震越浑锽,众听以惊。以扬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诸冥。”
他
摘抄了,后是,
志中的一些: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
“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接下来,
他就这么着继续,
想要看看,
写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字。
他
摘抄了,先是,
一则铭:
“苏显唐世,实栾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孙。自其高曾,乡里称仁。伟欤明允,大发于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不朽,其嗣弥昌。呜呼明允,可谓不亡。”
他
摘抄了,后是,
志中的一些:
“君之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既见,而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与居愈久而愈可爱,间而出其所有,愈叩而愈无穷。呜呼!可谓纯明笃实之君子也。”
“盖其禀也厚,故发之迟;志也悫,故得之精。”
“君善与人交,急人患难,死则恤养其孤,乡人多德之。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
他
摘抄了,先是,
一则铭:
“嗟夫子野,质厚材良。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他
摘抄了,后是,
志中的一些: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平居酒半,脱冠垂头,童然秃且白矣。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邪?”
(画面二)
他
在书店翻那本书里,
欧阳修的文:墓表。
出于好奇,他查了一下,
墓表,就是碑文。
他
摘抄了,一则中的一些: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他
摘抄了,一则中的一些: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
他
蛮好奇的,
欧阳修写了好些个的这类文。
他在这本书排在最前的那篇墓志铭中,
找到了一些线索:
“呜呼!予虽不能铭,然乐道天下之善以传焉,况若吾子野者,非独其善可铭,又有平生之旧、朋友之恩与其可哀者,皆宜见于予文,宜其来请于予也。”
有旧交情,是其一;
乐道天下之善以传,是其另一。
(画面三)
他
是在那个晚上,
翻阅了欧阳修的这些文字的,
然后,记下来那句:
“快点,我们要下班了。”
后来,女儿领着他又去了一趟,
她带走了之前落下的那三本,
额外,又
添加了一本。
后来,
他们往回走,
再一次路过了
头天晚上走过的那条小巷。
她被两旁的墙面上的文字吸引:
前面是介绍这条巷子的,
后面是宣讲家庭和睦的。
他催促她快走,
她仓促离开时,
蹦出一句:
还有虐待老人的啊?
他
听了笑:
怎么没有。
有一老人,
身体不舒服,
坐在床上看书,
被他女儿从床上拎起来:
你给我出去。
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
她听了笑,
笑弯了腰:
你,那是自己出去的。
他不依不饶:
什么自己出去的?
是被你逼迫的,好不好?
趁机,
他感慨一句:
人,就是这样,
自己看不到自己,
要借助于别人才能看到。
你,看不到你的虐待老人,
要借助于我才能看到。
后来,
他有想,
亲密如他同女儿这种,
也是每一天,都要经历
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
何况原本没有这种天然成分在的两人?
他知道,正因为
“如我所愿”是小概率的,所以
“谢谢你的如我所愿”那时候会
油然而生。
由是,他借着对别人,
实际是对自己说出,
“照顾好你自己,这是首要的。感谢每一天,生活带给我们的微笑。”
(剧终)
---2025年02月08日
===
(以前写的文字,在20220802的这个早上,想起来要以卷积的方式与新的文字交织在一起。过往随文的附图,就不去管它了,去掉好啦。对于自己而言,最有味道的,始终是文字。一天一篇吧,读一遍,修订下错别字(若见到)。)
拂拭尘埃(七七三):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
小黑趴在地上,静静地。从它身边走过,想到了一个词,描述它此时的姿态:思考狗生。它的身上,毛发之下的某些地方,应该有伤口吧?因为先前的打架。那会,在小公园里,两只狗撕咬在一起,主人也没法将它们分开,旁观的是一群年纪不轻的妇人。
大概是先前升起来的那股劲,终于有所泄放。在那只狗被主人用绳子拉起拽开的同时,小黑没再一个劲地扑过去,我横在那里的左脚,它能够看到了。它绕开了,压低着身子,这也不能免掉被我再踢上一脚。想要弯腰用绳子把它拴起,它见机走快两步。
旁观的人群中,有人说咬出血来了。先前,好像已经见到小黑的脖子下面白色的毛发中染了红色,回那人一声:很正常,咬出血。在前面不远处,终于把它拴起了。在那之前,还听到那边的主人在抱怨:怎么不拴绳子。是啊,他抱怨得很是,完全正确。
那会,走进小公园里。小黑跑在前头,停在了某处。前方不到十米远的地方,站了一只狗和牵着狗绳的男主。小黑盯着前面,扭头看了看我,我看了看它。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它已经往前冲出,好像明白了它是要前去打架,大声地喊它的名字,没有用了。
两只狗撕咬在了一起,我走近前去。就近喊,没有用。用脚踢,没有用。那位主人将绳子提起,悬在空中的还是两只撕咬在一起的狗。好吧,干脆你们两个咬个够。周围上来了一群人,大家在观看它们的演出。更着急的也许是那位主人吧,不该是观众。
牵着小黑慢慢地走着,为之前的这个场景,觉到有些不可思议。它们是先就有仇吗?它们大概是觉到旗鼓相当才打斗在一起的吧?它们两个之间存有旧恨吗?那只狗看上去很有点像以前至少一次将小黑咬出血的那只,是小黑在记仇吗?或者那只狗记仇?
不管怎样,那只狗被主人稳稳地牵住,是小黑冲上前去的。虽然我在它后面大声喊:不。那喊声只有我听到,那位主人听到,旁边的路人听到,两只狗是没有理会的,那时它们的眼里,满满地,只有对方,全是对方。打个够是好的,遇上这位主人是好的。
起码,他和我一样,不会太顾忌自己的狗被咬了,没有因为狗咬狗而引发人咬人。慢慢地走开,慢慢地回到先前的思绪,开始有些后悔,刚才应该把它们咬在一起的画面拍下留存的。当时有想到的,但没有付出行动,也许是情景太过紧迫,无暇顾及这些?
终于,这一场插曲,为自己先前的思绪,关于爱的思绪,增添了另一面,那就是恨。这恨绝不会无缘无故,应该有它的历史,这次上演的一幕,应该有它的前序,下一次遇上,可以保证这两只狗还会咬到一起,很可能比这一次更加凶猛,因为过往的记忆。
出门前,我读了一些有关“海蒂和爷爷”的介绍和评说。各色各等的描述,每一个都有超出自己感受的东西,每一个都有不及自己感受的东西。据说这篇故事的原著就叫“海蒂”,那样也许更加贴切。这部我昨晚看过的电影,让我记下“海蒂和克拉拉”。
这两个女孩,可以说是相互成就了对方,这就是友谊,或者说朋友、伙伴的力量。最美的画面,有两个:其一是坐在山间,感受着大自然的克拉拉出乎意料地站了起来,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那是个神迹,躲在近处的男孩惊讶,站在远处的海蒂惊讶。
其另一是在屋子里,站在前面的海蒂在看着一本故事书,讲述着书中故事,下面是她的听众,她的考官,或者说神迹的见证者们。她读得有些磕巴,她读得越来越流利。那时候,我有些怀疑,她不是在念书,而是结合着书本描述,讲述出她自己的想象。
两个女孩拥抱在了一起,那一次是克拉拉对海蒂说的:你可以的,我就知道;这一次是海蒂对克拉拉说的:你可以的,我就知道。这是一种相信的力量,这是一种信任的力量:对方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对方只是总怀着那相信,是这相信产生了力量。
在成人和孩子之间,这部电影显现出了爱的一面和非爱的一面。克拉拉的奶奶投向海蒂的就是爱,她在初次的接触当中,能够觉察到小女孩内心中的伤痛,她能够对儿子说出:她不属于这里。当儿子反驳说克拉拉需要海蒂,她继续:这样你好随意走开。
那位医生,虽然很少露面,每一次都显现出他的善意,无论是在海蒂要去找先前生自己气的克拉拉的时候,还是海蒂像个幽灵一样从大门外回来,穿着单衣在寒夜里。他和海蒂的交谈让他进入到海蒂的内心,如此以至于他给朋友的最后忠告是让海蒂走。
克拉拉终于在奶奶的陪伴下来到了山上,海蒂居住的地方,一如海蒂在临别的时候和后来的书信当中说的那样:我想你来看我。是啊,看上去她们是在成全海蒂的心愿。是啊,她们在成全了海蒂的心愿的这个旅程当中,成全了她们自己,创造了奇迹。
克拉拉终于走出了历史性的那一步,让我想起来“茜茜公主”里的茜茜。茜茜被诊断为得了肺炎,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她来到了山水之间,她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她在这怀抱中绽放出来的笑脸,就像是有生命的,就像给到了她足够力量,创造了奇迹。
阿尔卑斯山,是女孩海蒂和女孩克拉拉的友谊开花结果的地方,是男孩卢卡斯和雏鹰亚伯成长的地方。当海蒂站在城里的高塔中四处眺望,什么山她也没有看到。在外面的山看不到了之后,那座山就在她心中竖起、耸立。那是一座圣山,每个人心中都有。
康回冯怒,地何故以东南倾?---2022年08月06日
===
(以前写的文字,在20220802的这个早上,想起来要以卷积的方式与新的文字交织在一起。过往随文的附图,就不去管它了,去掉好啦。对于自己而言,最有味道的,始终是文字。一天一篇吧,读一遍,修订下错别字(若见到)。)
山静云闲 2019.06.08
在回的船上,外面飘着小雨。船头的舱门,拉上了,坐在那,不能直接见到前方的景观。也就是,正中是平坦的河水,两侧是夹持的群山,前方不远处,一面山挡住去路,船到了那块时,自然要稍稍地侧过身子,转个弯,才能再一次,直直地往前,走一程。
水墨般的天,船舱内空气,有点冷。船走了差不多叁个小时了,目的地,离得不太远了。船老大,请朋友替他一会,自己从座位上下来,稍稍活动一会。有个乘客的搁在地板上的背篓里,有一大把什么细枝,头部带了好些颗,圆圆的子,比花椒的尺寸,小些。
他,摘了一根,上面带了几个小枝桠;每个小枝桠上,挂了几颗的子。他,小心地撇下一个小枝桠,送进嘴里,嚼起来。在边上,瞧着。好奇地,上前询问:这是什么?他说了个名字,说是一种香料,味道很好的。取出小小笔记本和笔,请他写下,它的名字。
山苍子。他带着笑,加多一句解释:这个,煮鱼的时候,放到里面,特别好味。边说着,边把他手头剩余的,递过来给我。送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嗯,味道果然不错。就这么三言两语,刚觉到船里的气氛,开始变得活泼一点。他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继续。
没一会,他发现船意外地熄火了。等他跑去船尾的机舱里,伺候一番,再次点起火,已经有了一些异样:船还是能够,突突地往前赶;机舱里也持续地冒起很浓的烟气。他,把这个归结为:先前的水烧干,导致熄火,这些个烟气,也是水烧干,带来的后遗症。
关掉发动机,启动发动机,来回折腾了几次。前门,拉开了;两侧的窗户,打开了。冷冷的、夹着雨的风,是借来吹散那些烟气的,同时也让每个人,觉到额外的凉意。人们,集中到了船的前身。人们,没有说出口的,又都在肚子里嘀咕的是:它能到目的地吗?
我们要在终点之前的那个站,下去。我们站在船头,看着眼前,让细雨飘落在身上,让风带起一阵颤抖。静静地,看着眼前。那个,我们要下去的地方,离我们只有几百米远了。船,好像是横在了水中央。静静地,看着前方。静静地,用后背,默想着其他人。
没有人,显出很着急;没有人,显出要抱怨。就好像,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突然地,忘了要去向哪里,忘了时间表上,下一项的安排。除了,船老大。只有他一个人,在窜上、窜下,给机师打电话,问这样的情形,船还能不能,往前开。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他,终于把我们送上了岸。不只是,开始自己以为的只有我俩,而是,全体的乘客。只剩下船老大,自己。先前的,看上去没有慌乱表情的面孔,全是掩饰了的,或者被误读了的。先前的,没有说出的紧张、抱怨和不安,全都在船头靠岸的这一瞬,化着了行动。
最让自己觉到意外的,是站在船头看着前方时,脑袋中所回旋的那个想法:或许,就随船,静静地横在河中,就随时间流淌,静静地旁观接下的演绎,是自己很愿意,接受的。虽然,时间表上的下一个计划,在一个小时之内,另个计划在八个小时之内。由它去,
会怎样?又如何?就那么,站在船头,看着近在眼前的上岸点。看上去,静静地,脑袋中,已经权衡过,这样、那样的可能,没有什么是自己不可接受的。没有哪种可能,是百分百,让自己觉到满意,而不有所缺憾的。既然,这船已经上演了这么一出,情景剧。
这会,就是上了岸,遵照了先前的时间表的安排,还是觉到一种缺憾:走开之后,这船和这船老大,将如何继续?那种对走开之后,将会上演的那份惦记,在当时还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要到了,时间一天天过去,那种缺憾,才会一天一天地显现得更加的分明。
有人说,这样,穿插在两地的、用时空区隔的,是交错生活。有人说,这样,先是自己选择地去到、后是自己选择地离开,让人觉察到魂落。也许,正是能够让人觉察到魂落,人才会主动选择:交错生活。循环来说,就是:交错生活,可以帮到人,觉知自己的灵魂。
那里,有一幅云雾缭绕群山的画面。你是静山,我是闲云,对于此地;对于彼地,我是静山,你是闲云。借着这种“交错”的安排,借着这种“魂落”的感觉,无论是你,抑或是我,都是可以借助对方,带给自己一种觉知,生发一种行动的自觉:好好,做你自己。(完)完成于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