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你难过时,我只是安静地看着,不是我不心疼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安慰你。
如果在你抉择时,我保持沉默,或许是你已经不需要我的意见,更可能的是,我已经不敢给出我的看法。
口无遮拦,百度一下,贬义词。 说话不经过大脑,其实还挺羡慕这种状态,因为自己已经慢慢不再拥有。
1
面对朋友的难过,我开始说不出安慰的话。
以前可以跟朋友煲电话粥,一次就是一两个小时,或者面对面聊一整天,不用担心话题枯竭。
而前不久,面对闺蜜在工作上的疲惫和委屈,我沉默了,组织了半天语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轻拍她的肩膀,匆忙地说一句:“别太难过。”
其实从很早以前,面对别人的情绪,我就已经没有长篇大论的冲动。
原因大概是:
人在长大,慢慢开始有了经历,清楚地知道,虽然我站在你这边,但害怕一开口,变成了此刻你不需要的客观分析。
很多时候,你和我一样,只是需要发泄情绪。
大学寝室里的美女室友,情绪一上来刹不住车,眼泪可以顷刻而出。起初会被吓到,每次她哭都连忙跑过去,但是时间久了,我似乎就对这种情况自动屏蔽了。
不是听不见,只是,听见了,除了递纸巾,自己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其实,你也不是那么需要安慰,刚好,我也不是那么懂得安慰。
2
即使我们关系再好,面对属于你的爱情,我也只能礼貌地点头微笑。
作为万年单身狗,最值得珍藏的应该就是万年电灯泡的回忆了。
作为幌子频繁出现在身边各对情侣的约会现场,传话筒、陪衬的活没少干,自己也乐于看身边的好朋友一对对在一起。
但在上大学离家前的那天,堂姐跟我说,再好的朋友都要保持距离,特别是对方的男朋友,即使那个人和你也是好朋友。
妈妈跟我说,少插嘴别人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重要的决定。
因为你承担不起别人的生活。
所以,作为一个乖孩子,我开始对别人的生活敬而远之,你若安好,我便祝福;你若受伤,我能做到的也只能是遗憾,加上沉默着陪伴。
大学舍友交过一个男朋友,我记得她跟她男朋友开玩笑说到,如果对她不好,我会去和她拼命。
听到这话的我,当即笑了,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做到。即使关系再好,在小说里出现的为了闺蜜和对方殊死搏斗的桥段,估计在我身上是看不到了。
这话,我和死党说过,即使你分手了,我也不会有任何动作。除了不想介入你的感情生活,我认为也只有你有资格为自己出头。
几天前,刚听说朋友的感情分分合合,虽然对此颇有微词,却已经从容地选择一笑而过。
其实也就是那句话,终归不是我的生活,只要你开心就好。
3
在工作上,我很怂的一直不敢大胆说话,和所有人保持距离是工作原则。
才刚出社会,现在做的工作包括实习在内,这是第三份。
第一份工作,因为走关系进去,还只是大二小菜鸟一个,大家对我很有礼貌,我也不好意思大大咧咧。走过场的实习,一个月后以人生第一个短剧本作为结点。没有欢送会,没有聚餐,因为我们还不是很熟。
大三暑假的第二份实习,在国际广告4A公司,亲切的上司和可爱的同事。三个月的相处,只够我认清楚这群小伙伴的脸,然后就要走了。有点舍不得,我记得前台姐姐曾经跟我说过,如果这是我人生第一份正式实习,那么我运气好到遇到了她工作以前相处过最nice的一群人。
我很庆幸,在那个公司工作过。但即便如此,在那三个月中,谢谢、不客气、没事的、我很好等礼貌用语也不曾间断过。在一家公司实习的同学开玩笑说,你真的是礼貌到让人发不出脾气。我笑了,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大四一年的努力和挣扎没有结果,妥协地选择了家里本地的广告公司,规模很小,人很少。
两个月试用期下来,估计大家对我的印象就是话很少,别人提什么意见都微笑着说 “好” 。
我曾经坚持过自己的观点,或许存在感太低,事实证明,没有什么用。几次辩解无效后,我开始选择沉默。
大学的一个同班同学曾经非常恨铁不成钢的教育我,你就不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么?为什么一直这么安静?
我没有辩解,大学的我确实给人这种感觉。习惯性的息事宁人,在大学有讨论环境的情况下我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如今以老板为标准的职场。
我怕麻烦,既然已经知道既定的结果,只想找一个最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完成这个形式一样的过程。
慢慢的,对于朋友,安慰的话不会说,不敢给出自己的看法,而在职场上,辩驳的话,懒得说。
面对熟悉的人,我试图努力地在做回以前能言善辩的自己,但是越来越吃力。或许这是我为什么越来越痴迷于写点东西的原因。有些话,说不出口,写出来比较容易。
长时间的沉默和犹豫,会让我觉得,自己在慢慢变成哑巴。既然如此,我愿意换一种方式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