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将四十岁以上的员工,调往“合作社”的其他“生产组”安置,只留下“青年突击队”,便于开展新项目。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
更何况,对“合作社”来说,本来就要垮掉的“生产组”,既然有人要,更有上级“领导”打招呼,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也算是“死马当成活马医”了。
其实,公正的说,侯继林虽然私心很重,但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不仅救活了将垮的“生产组”,而且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了年产值上百万的“大厂”。
当然,到最终,他还是因为一己私欲,彻底搞垮了这个“集体所有制企业”,然而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当年承包之时,他表现得最明显的“私心”,就是清除四十岁以上的老工人。
因为,这些人都是他的师傅辈儿,作为“厂长”的他,不便于管理和驱使。
这样一来,包括熊伟的“牛师傅”在内的“老革命”,都被“扫地出门”了。
一把年纪的“牛师傅”,到了专业不对口的“新单位”,不仅失去了骄傲的资本,而且连工资也降了一大截。
熊伟当时很想为这些老师傅打抱不平,怎奈他只是“普工”一名,人微言轻,除了深表同情,再别无办法。
他哪里会想到,多年以后,同样的事情也会落在他自己头上,而且比自己的师傅更“惨”!
但在当年,他熊伟是受到了“新官上任”的侯厂长的“重用”了的。
“南河钢门窗加工厂”一建成,熊伟就被安排在了“最重要”的岗位上,那就是“下料”。
其实,钢门窗的生产也不复杂,只有五个步骤,即“下料——焊接——打磨——上漆——拼装”。
之所以说“下料”最重要,是因为一旦料下错了,所生产出来的,就是不符合规格的次品,甚至是废品。
而且,“下料”也是五个工段之中,劳动量最大的一个。
一来,十几米长的钢材原料,每一根都是上百斤重,必须要搬上搬下,往来于“切割机”之间。
二来,很多原料都由于长途运输碰撞的原因,而变得弯曲变形,必须要用大木锤,一根一根的校正,一锤一锤的敲伸正直。
饶是这样的重体力活儿,熊伟也干得十分起劲儿,并且是一个人顶两个人用,却从未多拿厂里的一分钱。
侯厂长正是看中了这个“傻小子”恳干、爱干、不计回报的任劳任怨。
侯厂长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这个“傻小子”,在不经意间,当了一回自己的“情敌”。
一切“情场恩怨”,都得从“厂花”赵倩姑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