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不诉苦还难的,就是听人诉苦。
比听人诉苦还难的,就是听自己妈妈诉苦。
心里有苦的妈妈,
晚年是不安然的妈妈。”
是的,我有个这样的妈妈,听她诉苦也是每次见面的必修这课,从小到大。小时候,妈妈倾诉后的结论,都会神奇般的落到:你要好好读书,给妈妈争气,不能再被别人轻视,不能让我再被你爸爸、你爷爷奶奶欺负了。敏感的我,自然承接了这种痛苦和压力,暗暗地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给妈妈争气,带她脱离这个痛苦的环境。在学习压力最大的初三年级,高三年级,此心念支撑着我继续前行。
大学上了,城市来了,但是妈妈还是那些倾诉的话语,不过最后的终结语变了:唉,你们几个没一个让我满意的,都过得不怎么样。初开始听时,还会暗自努力发誓为让妈妈满意而努力,渐渐的产生了叛逆心,听到这些身体开始僵硬,偶尔忍不住还会怼她几句。知道这样不好,但,控制不住的想对:我从懂事开始,就为您奋斗努力,几十年了,您依然不满意,我该怎么做才能让您满意呢?被怼的多了,妈妈渐渐变得沉默了,看着沉默的妈妈,更多的是自责,内疚。说实话,很多时候不想回家,也不想请爸妈来自己家,和他们之间微妙的气场,让我很不舒服,并且也隐约觉得妈妈也能感觉到这些气场上的变化。
最近妈妈来我家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她的倾诉,一天晚上出去溜达,她老人家又开始说起我爸爸一家人怎么对待她,直到现在老了,依然和我爸爸脾气不和等等,我的身体立即僵硬起来,说:说过多少次让你们离婚,是我离婚一万次了!妈妈的情绪被堵住了,明显感觉她在忍着,忍着不倾诉,忍着我对她不敬的态度。我自己也很自责。回去翻看了韩老师的那首诗:
【诉苦】
比不诉苦还难的,就是听人诉苦。
比听人诉苦还难的,就是听自己妈妈诉苦。
心里有苦的妈妈,
晚年是不安然的妈妈。
因此,要喂妈妈桑叶,
让她不断不断吃,
就能把所有的苦,
都吐成丝,光华柔韧。
啥是桑叶啊?
我有经验,我一直喂。
第一片桑叶:“我现在过得不错,
这都是妈妈你的功劳。
妈妈吃得苦,
甜蜜了女儿。
我爱你。”
第二片桑叶:
“妈妈,虽然您那么吃苦,
但给我撑起了一片天,
你是最不容易最棒的妈妈。”
第三片桑叶:
“每天都觉得妈妈的精神在支持着我,
遇到啥难处都不怕,
想着有妈妈呢。
咱们家人绝对得不了抑郁症,
咱们是斗战胜佛。
老妈,谢谢你。“
第一片归功,给妈妈的苦做意义总结,
第二片抽象,给妈妈的苦做积极描述,
第三片升华,给妈妈的苦做力量延展!
桑叶哺育每天重复三遍以上。
养妈如养蚕,
三年之后,可见工。
我决定在妈妈身上尝试一下喂桑叶,等待着机会,但是妈妈,似乎没有了倾诉的欲望,故意绕开倾诉的机会,应该是被我那天的话伤到了。
今天晚饭后,妈妈接了爸爸的电话,俩人又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吵起来了。挂掉电话的妈妈,坐在沙发上,焦躁不安,唉声叹气。我看到了,她想倾诉但是又怕我怼她,我也想接住她的情绪,也怕自己控制不住。我开始在她周围踱步,收拾东西,扫地擦桌子。我试探的问:又和爸爸抬杠了?爸爸说啥了?妈妈似乎看到了出口,开启了车轮的话语,我一边收拾一边听着,一边想着,该怎么接她的话,该怎么喂她桑叶,笨拙紧张的我,打开微博搜出来那首诗,就生搬硬套吧,反正妈妈没读过书,应该不知道这是套路,第一片桑叶应该给妈妈的苦做个总结:我爸爸不管家,你一个人遭了不少罪,我现在不用去田地里干活,俩孩子都搞不定,您一个人带五个孩子还种十多亩地,该遇到多少困难呀!不过,没有你受的苦,哪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呀!我妈听后,话锋慢慢转了,从情绪激烈的控诉,变成了说自己多么能干了,亲戚邻居夸她有胆量能吃苦能干活。看来,有效果。第二片桑叶呈上:都是您给我们姐弟几个撑起了一片天,打下了一片天地呀,没有您撑着,咱家过不到现在,更不用说我们几个读大学了;后辈人都是在前辈人奋斗的基础上发展的,没有您的胆识和能力,我们几个现在应该在农村种地呢。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妈妈随着我的思路说:后辈人享的都是前辈人的福,我过得比你姥姥他们好多了,你们又过得比我们好,你们的孩子以后过得比你们还要好。你姥姥他们那辈人种地都是靠人和牲口,我们干活有了拖拉机了,…………..,开始细说她经历的农业发展历程了。由爸爸电话带给她的愤怒的、焦躁的情绪已经不见了,她不再控诉了,开始平和的叙说。又聊了一会儿,她老人家说:明天出去玩的行李要收拾吧,给孩子多带件衣服,赶快收拾吧。我正在琢磨这怎么呈递上第三片桑叶呢,她老人家已经完全平和了,没有情绪了!
今天的事情太神奇,转换一下思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用《爱的艺术》中的理论来解释今天的事: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合情合理的答案。我对母亲表达了关心和尊重,以及想了解的欲望,母亲接收到了我的爱,我的爱解决了母亲此时的情绪问题。“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慢慢去体会,去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