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自卑普遍持有负面的态度,就像是面对自身的疾病一样。人们觉得人应该自信,挺起胸膛,双眼发光,脸上带着露出24颗牙齿的微笑。可惜这样的时刻也很少,我们大多处在自负和自卑之间的某个位置,随着境遇的转变来回摇摆。
关于自卑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积极的理论,这种理论如同当年反转贪婪一样,反转了自卑的意义。人性中的贪婪可以换一种角度理解为,人类永不熄灭的进取心,那么自卑也很自然地可以理解为人类永不停歇的挑战精神。也就是说,为了克服自卑,人就不得不面对挑战,赢取更大的成功,于是个人因此得以向前迈进,向上攀登。
我认为自卑和自卑的情绪是一种折磨。去想自卑积极的一面是一回事,当事人自己的感受是另外一回事。别处的骄傲只在别处,面前的自卑依然还是自卑。
又有一种开解的手段,说是自负和自卑是一体两面,有多自卑就一定有多自负。否定自负并不会自动让自卑同样消失,只不过努力证明了在另外一个领域内自己同样不行。怎么证明的呢?要做到这一点很简单,只需要用自己最强的部分去和其他人比就可以了,总有人比你更强,而且肉眼可见地强过你太多,中间的差距大到令人绝望。
所以,把自卑转化为正面价值不可行,自卑、自负“消消乐”也不见得有效。关于自卑的理论,有一种特别的解释,认为:自卑的产生最重要的因素是比较,拿自己和他人比较。比较下来只会有三种结果: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认为自己比别人弱,以及认为自己和别人势均力敌。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会助长内心的傲慢,无法向别人学习;如果你认为自己比别人弱,则会很容易产生悲观的念头,更容易放弃努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和别人打个平手,这往往是个误会,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错误地把不在同一水平上的两个人强行拉到了一起,有些时候结局会让人相当吃惊,打脸这种事情也就在所难免。
无论是哪一种比较结果,都算是一种误判,给自己找了一个错误的位置。为什么说是错误呢?因为比较的本意是为了认识自我,但是比较这种方法是利用和别人的相对位置来做判断,这样就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在哪里。
真实位置,就是不随衡量标准变化而变化的绝对位置。用他人和自己比,这相当于是用变化的标尺来测量,换不同的对比对象,得出来的结论就彼此不同。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感觉好一点,那么我们就去找一个弱一点的对比对象;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难受,或者为了放弃找一个合理的理由,那么我们就去找一个强大的对比对象。无论怎么选择,这都不是一种诚实的做法。在做自我评价的时候,如果是用和他人做对比的方法,那我们其实就是在作弊,我们在暗中控制对比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喜欢和人对比说明我们并不真的爱自己,因为我们自己不值得单独存在于世间,不曾拥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必须和别的什么人比较一下才行。与此相反,许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是世间独一无二的,邻居家当然存在比自己家孩子聪明、漂亮、好学、健康的孩子,反过来也有许多负面的例子。但是父母并不会在意邻居家的孩子,在他们心底里自家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天上地下唯有那么一个,孩子做什么事他们都能理解,都能包容,这才是真爱的体现。
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那么无需跟任何外人加以比较,你依然拥有存在的价值,那么你就可以超越自卑、自负和均势的概念。如果你在承认这个前提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诚实地面对自己,告诉自己说:我做不好这个,我做那个还行,我再努力一下在另外几样上还有提升的空间,那么你就得到了自己的真实位置。这个位置不是源自和他人相比,而是和你自己相比。你知道自己的最强领域,以此为标准,你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能同样达到很高的水准,哪些领域花再多时间也只能做到勉强。于是,你不会因为你强的部分而感觉到多少自负,也不因为你弱的部分而感觉到多少自卑,因为无论强弱那都是你自己。就像我不能喜欢我的大脑,同时就要讨厌我的肚子一样。如果没有我的肚子进食消化,我的大脑再快也转不起来。相对而言,它们之间是相匹配的。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逐渐把心由外转向内。不是说去想自卑如何增强自信,自负如何降低自信,自信又不是盐,你自己也不是汤,可以加加减减就得到合适的味道。自卑是比较的结果,比较就是一根刺,自卑相当于被刺中之后红肿的指头。想要解决疼痛,正确的做法是先拔掉刺,否则在红肿处涂抹再多的药膏都无济于事。
我最好的也到不了顶尖,最差的也及不了格,也许不那么令人满意,但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更不认为自己和别人一样,我就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