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位财政会计妈妈将"资产负债表"思维注入家庭教育:从核算错账到经营亲子"幸福准备金",用会计人的严谨破译幸福力密码,让数字逻辑开出亲子共育的温情之花。
一、个人介绍
我是马xx,一名在财政系统从事会计工作的普通职员,同时也是八岁男孩的“超人妈妈”。每天在数字与报表中穿梭,习惯了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却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风暴”时屡屡受挫。2025年2月,我带着“如何让家庭账本收支平衡”的困惑,走进王薇华博士的家庭教育指导高级班线下课程。系统学习了岳晓东、张久祥、田宏杰、王薇华四位专家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三天的课程,如同一场“心理破冰之旅”,让我从“数字管理者”蜕变为“幸福力会计师”,找到了工作与育儿的“双赢公式”,更让我掌握了“以爱赋能”的教育密码。
二、课程回顾
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职业技能高级线下课为期三天两晚,内容紧凑而充实。岳晓东教授以《心理咨询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开篇,通过“关键陪伴”“优势品格”等核心理念,揭示了家庭教育中“质胜于量”的陪伴智慧;张久祥老师从家庭关系的“土壤理论”切入,剖析“家庭土壤异化”现象,让我意识到“亲子冲突”背后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田宏杰博士结合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干预策略,传授了“共情先行,启发随后”的沟通技巧,让我掌握了化解孩子“情绪火山”的沟通秘籍;王薇华博士则聚焦“幸福力教育技术”,以“三情理论”开篇,用“情绪-情感-情怀”的金三角模型,教会我们如何用“心谱图”绘制家庭能量场。课程中穿插的真实案例、互动演练、角色扮演、能量层级测评及“心谱图”等心理测评工具,让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切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魅力。
三、学习感悟
1.心谱图:家庭教育的“资产负债表”
作为会计,“数字敏感”是我的职业本能。王薇华博士的“心谱图”让我眼前一亮——原来情绪也能“记账”!过去,我总用“对错逻辑”评判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他的“情绪负债”。
实践案例:孩子因拼装玩具失败大哭,我本能地批评他“没耐心”。课后,我尝试用“心谱图”记录事件:他的“挫折值-20”,我的“焦虑值+30”。当我蹲下说:“妈妈知道你很想成功,我们可以一起找问题吗?”他眼泪未干却主动分析:“齿轮装反了!”这一刻我顿悟:家庭教育不是“纠错”,而是“平账”——用情感盈余填补挫折缺口。
2.能量层级:从“税务稽查”到“幸福出纳”
王薇华博士的“能量层级理论”颠覆了我的认知。过去,我像“税务稽查员”紧盯孩子的“错误明细”,却让家庭陷入“能量赤字”。课程中“200勇气层级”的案例让我反思:会计的严谨为何不能转化为育儿的智慧?
改变行动:我设计“家庭能量存折”,晚上与孩子记录“幸福收支”——他教我玩奥特曼卡(+50能量),我陪他解数学题(+30能量),争取早一天成为“能量富翁”。
3.关键陪伴:从“管教者”到“同行者”的蜕变
岳晓东教授的“关键陪伴五字诀”——爱、商、因、理、解,颠覆了我对亲子关系的认知。过去,我总认为陪伴需要大量时间,却忽略了“用心”的重要性。学习“关键陪伴”后,我决定用“爱”字诀去倾听孩子心声,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与孩子共同面对;用“商”字诀与孩子平等对话,共同协商;用“因”字诀让孩子去做愿意做也善于做的事;用“理”字诀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用“解”字诀跟孩子相处时多做解释,有效沟通。
4.家庭关系:修复“土壤”,滋养成长
张久祥老师提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这一比喻让我醍醐灌顶。他列举的“土壤异化”现象,如“经常训斥孩子”“经常打击孩子自尊”,恰是许多家庭冲突的根源。课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接纳”与“共情”是修复亲子关系的良药。
反思与行动:我曾因孩子沉迷游戏而大发雷霆。学习后,我尝试用“家庭三角关系理论”分析问题,发现自己的焦虑实则是将工作压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现在,我与他约定每周“游戏时间”,并共同参与户外运动,家庭氛围明显缓和。
5.沟通四步法:化解“坏账”的审计思维
田宏杰博士的“分化-澄清-替代-强化”四步法,与我熟悉的“凭证审核”流程异曲同工。过去面对孩子写作业拖拉,我像“盘点库存”般列清单催促,结果总以“母子对峙”收场。学习课程之后,面对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能坦然接受,“错误不是坏账,是折旧学习!”
6.幸福力教育:点亮生命的“心灯”
王薇华博士的“能量层级理论”和“幸福三宝”让我意识到,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幸福力。她在课堂中分享的“癌症性格四大特征”,警示我警惕自身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自我革新:我开始每日情绪复盘,觉察情绪波动,在幸福力教育中不断滋养自己。
7.心灵的成长:自我认知与心态转变
这次学习让我开始重新自我认知,积极转变心态。老师通过心理测评和实际案例分析,引导我们挖掘自己在亲子教育中的潜在观念和行为模式。我发现自己在亲子关系中存在着一些焦虑和控制的问题,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在意识到问题后,我开始尝试调整心态,从“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不再只看重孩子考试的分数,而是更关注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思考和进步;不再过度规划他的课余时间,而是给予他更多自主探索和尝试的空间。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让我焦虑感大大减轻,也让我和孩子都感受到了轻松与快乐。
四、课后总结
三天的学习如同一场心灵洗礼,让我从“技术层面”跃升至“理念层面”,由“数字工匠”蜕变为“幸福力会计师”。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导”,而是双向的“成长”;幸福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匿于日常的“觉察”与“实践”。
线下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属于我的幸福育儿之旅才刚刚开启。我将把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持续应用到亲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育儿方式。同时,我也明白家庭幸福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亲子关系的经营,更是家庭中所有成员间关系的优化。
未来,我要努力打造一个积极、温暖、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支持和赞美;多多创造家庭共同活动的机会,如亲子旅行、家庭游戏等,增进彼此的情感连接。我深知,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编制完美报表,而是教会孩子在人生的“试算平衡”中,永远保留一栏“幸福准备金”。我相信,只要坚持用爱、科学和积极的心态去经营家庭,幸福就会像花朵一样在家庭中绽放。
作者介绍:
马xx,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职业技能培训课程38初14中4高学员,天津财政系统会计,用“会计思维”践行幸福力教育,让数字与温情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