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那么能干,老板知道吗?
美国作家马克·麦考梅克曾说:“对于领导而言,谁能很好地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好好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这一论点看似有点武断,但这条准则在职场上的确非常有价值。
在每个公司,尤其是大公司,由于员工众多,领导不可能随时关注每个员工的一举一动。如果你永远只是默默无闻地干活,即使你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得很完美,领导也极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你的能力。
就像我的前同事小李,一开始他以为少说话,多做事,就一定能等来机遇。所以他努力提升能力,甚至把业绩干到小组第一,满心欢喜地以为领导一定会给他升职加薪。
然而现实却当头一棒:领导提拔了入职才3个月的同事小林。
“凭什么?明明我干得活最多,业绩最好,难道是小林比我更懂揣摩领导心思,更会拍马屁吗?”气愤之下,他决定找领导聊聊。
领导给他的回答是:很简单,因为你不会汇报!
是啊,年终总结、岗位竞聘、项目进展、方案陈述、管老板要资源、要人、要钱...哪一样不需要工作汇报?
“你的业绩是最好,可小林也不差啊,同等情况,那我们肯定选择更擅长工作汇报的。”听完领导的话,他才恍然大悟。
第二、不是领导要的结果
活干得多,就一定好或对吗?
以前有个同事,干活特别卖力,也特别主动,什么活他只要听到,他立马就去干了,按理说,他在团队中干得最多,最应该受领导关注,最应该得到提拔。
可事实却让人不敢相信,他整天都被领导批评,也被同事所讨厌和排挤,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做的事虽多,却总出问题,不是他的活,他也抢着去,该他做的,又做不好,你是领导你会喜欢他吗?
同事也很讨厌他,在同事看来,这个同事总在表现自己,走了同事的路,让同事无路可走。更最关键的是,他还走错路了,最后还要让同事给他擦屁股,让人哭笑不得。
有不少人干活,总是本着多干活,领导就会看到的想法,却从来也不想一想,干的活,领导看到没?干的活是不是领导希望你干的?干的活有没有成效?
没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干得多也错得多,以及只知道低头拉车,却从不看看前面的路是否走对了。
第三、搞得定工作,却搞不定领导
老陈是一个资深电工,他的技术很全面,也善于解决疑难杂症,是大家倚赖的技术人员,可是老陈入职十多年了,领导换了一个又一个,老陈就是上不去。
究其原因就是老陈只知道做事,从来不主动去接触领导,而且他有着技术人员的孤傲,总是固执地认为,他的技术能力没问题,领导就应该提拔他,而不需要他去接近领导,来获得升职机会。
这就是职场最现实的问题,很多人像老陈一样,能搞定工作,却总也搞不定领导,无法与领导建立信任。
其实要知道,领导要提拔一个人,绝不仅仅看他做事的能力,更多会看他是不是跟自己一条心,自己能否掌控得了他。至于做事的能力嘛,不是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必须要明白一点:干活和提拔压根就是两码事。
最初工作的人,无论是谁,身上难免都有股学生思维。
啥叫学生思维?
就是认为只要我的成绩上去,奖学金是我的,入党优先,当班干部优先,甚至漂亮女同学我只要挥挥手也能投入怀抱。
但这一招在步入职场以后就彻底行不通了,无论你将工作干的再好,如果你搞不懂提拔的逻辑,那么你就永远只是一块干活的料,甚至你干的工作还会被人摘桃子,至于说提拔,想都别想。
那么提拔的逻辑是啥?
如果将问题想到这一步,这就相当可怕了,因为你终于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来了。
一个单位,每天坐你对面,随时可以支配你的直接领导,看向威风八面,将你使的团团转,但.....他决定不了你的提拔。
你的分管领导,各种会议坐在前排,甚至还经常看起来很拽,但......他依旧决定不了你的提拔。
你的提拔,但本单位有且仅有一人,那就是一把手。
人事权是一个单位最重要的权力,也是一把手专属权力,其他人休想染指,不然人家一把手在单位的威信何在?
这种权力,就像是自己老婆的胸,只有自己才能动。
所以,进了单位,一定要认准谁才是权力核心。那咋样就获得提拔了?
一、抓住一切能跟一把手接触的机会释放自己的价值。
你的价值是啥,不是你工作能力有多强,还是材料写的有多好,这些东西,你不用表现,人家也知道,但那没用。
你得表现出对一把手发自内心的敬重、佩服和崇拜来,举个简单例子,一把手会议上讲话,你认真听,发现其中的亮点,然后真诚地赞美。
二、将一把手当成兄长去对待和维护。
第一步的目的是让你在一把手那里留下好印象,关系上有个好的开端,之后你就要更进一步地去维护这段关系了。
这时候可以从对待兄长的角度对去关心一把手,这些事情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做到,顺便赠送一点小礼物啥的。不需要太贵重,但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任何时候都不要提功利性的话题。
聪明人交往,切记急功近利。
就盯着朋友关系这张牌一直打,不要跟一把手提什么下次照顾下你之类的蠢话。
你只管好好将一把手当成兄长来对待,剩下的事,你不用考虑,人家一把手也是人,也有感情,你这么付出,人家岂能不知道,到时候一定会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