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主题:某辅助生殖专科医院团队融合工作坊
时间: 2020年9月
地点:医院5楼饭堂,场地略显狭小(相对于工作坊人数而言)
参加人员: 医院各部门约60 人,新员工居多,院长、副院长全程参加
事前准备
阅读了该医疗集团的上市招股说明书、医院官方网站和网上一些相关报道
基于同主题第一场工作坊之后客户的反馈(少一点烧脑环节;促进交流,让新员工多发言、新老员工多连接;团队更融合 ),独立设计了本场工作坊的备选方案
提前一天到客户现场布场,由于航班晚点,去到现场时其他小伙伴们基本完工了:)
提前一天晚上晚饭时,大家同步主教练根据客户期望新设计的方案,讨论修订
当天早上工作坊开始前不到1个小时,收到当天最终进行的方案版本
事中带组
A、开场破冰
主教练与几位助教示范“浪花对对碰”
“浪花对对碰”进行时,观察场域,大部分人都挤到场地的一边,而另一边很少人。点评时指出了这一现象,大家发现一个原因是老员工(人少那一边)比较主动去和新员工(人多那一边)交流去了。
随后分组讨论刚才的发现、今天的期待。带组教练第一次发挥作用。这时除了正常引导讨论过程,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例如没有刻意留心每一个成员的名字(因为带组教练有个任务是要观察工作坊期间学员的模式和表现)。做的好的地方是简洁回放每个人发言的关键词,支持小组发言人总结发言。
B、冲浪剧场
带领站在“开始变革和全面启动之间”和站在“全面启动上”的同学,讨论站在此处的理由、感受,并用身体雕塑呈现出来。讨论中发现,参与者来自3个部门(胚胎实验室、市场部、JCI办公室),变革的上下文和状态都不同。我采用了直接反馈,提议团体雕塑可以分3个部门各自设计、再串接起来,效果还不错。
C、协作剧场
在社会剧沙盘进行中,第一轮期间我观察被抽离到屏风后面的中高管。第一轮暂停后我发现中高管在讨论时,场外观察者也挤在一起围观,跟主教练确认了一下这些观察者的定位(是观察中高管)。我的判断是允许他们先围观一会(原因是在暂停前中高管的实际可观察信息不多,可以在他们开会时再观察一会),然后就请他们到边上另行讨论对中高管的反馈。
引导中高管观察者的讨论(中高管已经有其他助教在引导)。这里比较好玩的是,大家欲言又止,他们对中高管的实际表现(如玩手机、似乎对事件关注度不高)有些保留意见。我鼓励大家勇敢地说出真实的声音,鼓励把这些声音在大场分享。
中午吃饭和主教练简单讨论了下午的第二轮,主要是权衡一下效果(信念反转后新的行为的呈现)和时间(客户期望工作坊5点准时结束是一个约束)。大家决定了下午第二轮的简化处理方式。
D、愿景剧场
高峰低谷故事分享,引导团队在30分钟内完成3个任务:分享TA和医院的故事、共识出3个文化力量、设计如何表演呈现。这里胶片上写的时间和布置下来的实际时间区别较大,一开始有点困惑,中间也再和主教练确认了一下可用时间。在这个环节我可以改进的地方,是有些同学没有“讲故事”、或者讲的不是“我的”故事,可以适当介入和澄清。
共识文化力量用了快速发散和收敛的方式引导,一起讨论在白纸上可视化出大家故事中所有的关键词(基本上是价值观词),然后1人3票,都出3个词(温暖、成长、传承)。
在设计表演时,我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大家在挑一个感人的故事出来时,仍然倾向于找新员工的故事(跟这场工作坊的基调有关,前面的环节都是多让新员工展现),这个环节我事后意识到,老员工的故事更能体现文化传承的用意,也更有感召力。二是设计如何表演时,我引导大家考虑这个故事应能呈现之前的3个关键词,大家讨论结果是得上去讲3个故事,因为每个故事比较侧重于其中1个关键词,后来也来不及设计即兴戏剧,这里我事后意识到这个导向有点勉强(假如是画画就没问题,不同元素可以共同呈现)。
E、行动剧场
变革哀悼圈,主教练问大家老的思想和行为要怎么处理,我配合一下做一个“撕纸”的动作;问大家新的思想和行为要怎么处理,配合一下做“放飞”的动作
集体扔飞机时,提醒了一下方向,后来选择的方向,从摄像机的视角,背景更好看(有工作坊横幅)
录像时,有一只纸飞机飞过来正中我的额头,根据当时眼角的余光,似乎这只飞机是院长扔的?
F、收获关闭
事先我设计中本来用来破冰的“Yes, and”故事接龙,主教练设计成关闭时的跑位“Yes, and”收获接龙,简直绝了。能量,能量,能量,重要的事情说3遍!
事后复盘
工作坊结束后,教练团马上复盘,每个人都检视得失,体现了我们自己的学习力。总的来说,大家都很开心交付了一场成功的工作坊。客户接口人在工作坊中途就和主教练说,这一次的工作坊,事前设定的所有目标都达成啦!
总体收获
这一场实践项目,我自己觉得收获很大,一是“体验”,体验到一场完全针对客户需要针对性设计的工作坊,最后圆满地达成了“合约”。这件事情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过老子说“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这种无惧困难的挑战征服,正是团队教练的魅力所在。
收获二是“洞见”,对于很多表面上使用工具背后的深层用意,理解更深一分。例如秘密盒子,信念转换、镜头向内才是重点;例如角色扮演沙盘,创造安全场域、浮现系统动态才是重点。这些工具在设计上可以千变万化,而万变不离其宗也。
收获三是“状态”,作为团队教练,你的状态时刻影响着团队的状态,从你踏入团队那一刻起,团队的状态就因你而改变,就像把一支温度计放到水杯里去测水温,水温本身已经因为温度计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原理)。这种改变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觉察、接纳、调整、滋养。教练状态,幸福人生/成功团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