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方法,首先想起的是华罗庚院士的形象比喻: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是指知识的摄取和积累过程,是加法。由厚到薄是指知识的提炼和提升过程,是减法。在学习中,要会加会减,减法似乎比加法更难、更重要。
1.加法
(1)勤于积累
摄取和积累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也是研究创新的基础。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学习要勤奋,要有韧性。
“一份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学习要舍得流汗,肯下笨功夫。“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绝顶聪明而肯作笨功夫的人”(胡适)。“越是聪明的人越肯下笨功夫”(钱钟书)。
(2)善于积累——寻脉结网
积累的知识要用心梳理,寻出脉络,使之条理化;要左右联系,前后呼应,使之融会贯通,连缀成网。这样精心积累的知识才会成为一个脉络清晰、有主有次、有目有纲的知识网,才便于储存,便于提取,便于驾驭。
“读书似水知寻脉。”深山的小溪知道去寻找水脉,奔流到海。水的积累是这样,知识的积累也有点相似。
(3)善于积累——落地生根
把别人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化他为己,这样的知识才是牢固的,生了根的。牛吃草,变成奶,就是化他为己。把新学来的知识融化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把“故”作为“新”的基地,使“新”在故上生根发芽成长。
学习新知识,不是去“另起炉灶”,不是去“插上翅膀”,应当是长出自己的翅膀,要“不断根脉,融合新机”。
2. 减法
加法是基础,减法是提升。加减加减,螺旋上升。
会减法,就是指具有“由博返约”的能力,或者说,有把书读薄的能力。回想在小学上算术课,六年读了十二本书,摞在一起,也是很厚的了。经过消化,现在留在脑子里的精华,也就是简单的几条,这就称由博返约,把书读薄了。
有人说:“学问,就是学习后大部分都忘了而剩下的东西。”
《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指的是:积累知识用加法,提炼知识用减法。由博返约的能力包含下列几个方面:
(1)概括的能力
把一章的内容概括为三言两语,对一门课程会理出它的主要脉络,描写人物能勾出特征,会画龙点睛。
会概括,会减法,是值得羡慕的。大法不繁——每个理论深处,都有一个核心在支撑着。看准核心,一点就破,一点就通。正是:宏文读罢谁点破?全龙画毕待点睛。
会健忘才会真不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事,留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钱钟书)
(2)简化的能力
盲目简化——不分主次,乱减乱砍。
合理简化——分清主次,剪枝留干。
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树也会简化。会简化,才能过冬,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3)提纲掣领的能力
学习积累的知识,要形成一个知识系统,要培养提纲挈领、统帅全局的能力,达到纲举目张、灵活驾驭的目的。
一本书有许多章、节、知识点,这些都是“目”。要能够抓住指导全本书的基本思路,统帅全书的基本策略,贯穿全书的那根主线,这就是“纲”。举一纲而万目张。
有目有纲,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放得开,提得起。才能进得去,出的来,还能深入浅出。
(4)弃形取神的能力
“余画小鸡二十年,十年得其形,十年得神似”(齐白石)。
画家讲究形似,更推崇神似。讲究弃形取神。
在学习和研究中同样要培养由表入里,弃形取神的能力:
个别到一般。舍弃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殊性,摘取期中的共性和普遍性。
具体到抽象。舍弃不同问题的具体性,提炼成一般原理的抽象性。
现象到规律。舍弃现象的表面形态,洞察出深藏的本质的内在的规律。
温故到创新。拆除旧观念的篱笆,标新立异,另辟新路,开拓新途径和新领域。
“弃形取神”有时也叫“得意忘形”,但要区分两种情况:为人切忌浅薄,不要得意忘形;为学重升华,偏爱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