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卡卡读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大学里的一个怪现象:寝室明明空着,同学们为啥非要骑20分钟自行车到教学楼去上自习。
1
寝室里明明也可以学习,大家为什么非得去教学楼呢?乍一看,这个行为好像是多此一举,但在《深度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卡尔·纽波特却告诉我们,这个行为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讲的是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环境的暗示,这种暗示会引起心理和身体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散漫拖沓的,工作的效率自然就不会太高。
比如,我们在寝室自习,就有可能被外界的环境干扰。你看见柜子里乱糟糟的衣服,要不要去收拾一下啊?看见桌边放着的小零食,要不要吃一点啊?看见床空着,要不要去躺一会儿啊?看着摆在那的电脑,要不要上一会网,或者玩一会儿游戏啊?这些想法,都会不停地打断你的注意力,让你无法专注地进行学习。
而自习室就不同了。没有零食,没有电脑,没有床,你自然就不用因为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分心了。
而且,大家都在那专心学习,你不能大声说话,也不好随便走动。别人努力的样子,还时不时刺激你,所以你很容易就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中,同时,也能将这种状态保持更长的时间。
在《深度工作》中,卡尔·纽波特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指进入和保持专注状态的能量。一个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比如自习室,还能减少我们心理能量的消耗,让我们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不仅仅是大学生,一些知名作家,都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工作,以此避免破窗效应的影响,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
比如书里提到的,J.K.罗琳在完成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书时,遭遇了很大压力。因为在家办公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无法做到全神贯注。
比如说,好不容易有了灵感,结果不是孩子在旁边打闹,就是狗在身边狂叫。于是,罗琳做了一件很夸张的事情,为了能更专注地写作,她租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豪华酒店套房,每天要花1000美元的租金。最终,罗琳在酒店中完成了这本《死亡圣器》,满足了亿万粉丝的期望。
而企业家彼得·尚克曼的行为更极端。他发现自己在3000英尺的高空最能够保持更高的专注力。
于是,为了能在两周内完成书稿,他乘机往返美国和日本,在高空封闭的座位上潜心创作。因为极度的专注,他仅仅花了30个小时就完成了初稿。尽管这趟旅行花费了4000美元,但他认为物有所值。
宁愿付出昂贵的成本,也要创造出最合适的条件和环境,除了减轻心理能量的消耗,同时还会带来另外一个积极的影响。
因为行动之前,无论是巨大的精力投入,还是巨额的金钱付出都会提升他们任务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在心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暗示和激励,为我们后续的行动注入了能量。
为了干活,重金租住豪华套房,花4000美元飞行,你好意思不认真工作吗?不认真工作,对得起自己花的钱吗?
去教学楼自习同样是这个道理。教学楼虽然不收费,但我们同样付出了成本。比如,当你花了20分钟骑行到自习室(有时还要顶风冒雨),你忍心就坐在那里发呆或者玩手机么?
2
明白了破窗效应和心理能量这两个理论的影响,我们在实际工作时就可以主动让自己进入到这种环境和状态中,提高工作的效率。
首先,确定工作的地点。比如说,干净整洁的办公室、会议室,书房和安静的图书馆等。通过改善自己的办公环境,搭建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我们就能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心无旁骛地进入专注状态。
其次,扫清工作的阻碍。在进入工作前,可以将基础的工作准备好。比如说,一杯咖啡或者一块蛋糕,就能保证工作时的能量补给,避免因饥饿而打断工作的进度;另外,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避免因过冷或过热而坐立难安。又或者在开工之前,进行一些保持大脑清醒的运动。总之,就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最后,设定工作考核表。这样就可以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时是否跑偏。比如说,深度工作90分钟,完成一个小目标。
通过这些设定和考核,去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工作的效率是否达到了预期。同时,也可以避免浪费时间,去回顾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内容。
如果你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那就带着这种目的进入到你的深度工作的环境中,去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通过行动让身体唤醒大脑,形成专注的模式,就可以把你的精力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迅速聚焦到眼前的工作上,就能够帮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更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