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我和老友同赏月
几天的秋雨过后,天气特别晴朗。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中秋之夜,家人团圆,同赏一轮明月,乃人间快事。
可这个中秋之夜,我没有同家人一起赏月,而是和朋友一家共进晚餐,共同赏月。
牛华民,我的室友。
1985年秋后,我来到了戚城中学教书。那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孤身一人,远离家乡。来到这里教学,只因学校紧邻106公路,回家方便。濮阳刚刚建市,一切都还和农村一样,这里是戚城村和戚城屯村两个村联办的初中,也称戚城联中。学校把我和牛华民老师分在一间办公室,两张办公桌,两张床,由于屋子西山就是一个厕所(农村一样的旱厕),屋里常年潮湿,还有点臭气。不过还好,能有个地方工作就相当不错了。
在那间屋里,我们一呆就是五年。牛华民老师身高一米八,身材魁梧,脸色枣红,是位民办教师,教外语,家是戚城屯村人,长我十几岁,父母过世早,和奶奶一起过,还有一儿一女,家里条件也不好。虽然言语不多,可为人实在坦诚,令人钦佩。尤其是家里的嫂子,虽也出身贫寒,但心直口快,勤劳好胜,心眼特好,什么都不甘落后。
1985年的冬天,我得了重感冒,浑身乏力,昏昏欲睡,实在是不愿动了,躺在办公室的床上,就连到伙上打饭的劲也没有了。那时候刚刚谈恋爱,也不便对对象说,离家又远,通信不便,更不敢对父母说。可谁知,中午嫂子从家里带了锅碗瓢盆和米面油盐,来到了我的办公室,用煤球炉给我熬了小米粥,那是我上班以后吃得最香的一顿饭了,至今35年过去,仍历历在目。在嫂子的精心护理下,我的感冒很快就好了。
冬天,学校条件不好,床上铺的少。牛老师让嫂子用家里的床单缝制了简易的大口袋,又装了满满的麦秸,背到了办公室,为我铺在了床上,晚上睡觉别提多暖和了。
办公室取暖条件就一个煤球炉,冬天,每位老师分500块煤球,我们两个分了1000块,可也不舍得烧。晚上坐在办公室办公确实有点冷。嫂子做了一双棉鞋,给我送到了办公室。从来没穿过棉鞋的我,穿在脚上真如脚下有个火炉一样,暖流直往上窜,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有这样的同事,有这样的嫂子,那几年我的心里真是快乐无比。这份情谊,这份友谊,这份家人般的呵护帮助,真是终生难忘。
1991年,我到戚城小学当校长,从此我们就分开了,再也不能在一个办公室里生活了。可每到过年过节,我都会想起这段经历,情不自禁的就要到他家里回味一下当年的感觉。
昨天下午,我打电话想去看看,电话那头牛老师的儿媳妇说在南乐医院作CT呢,可把我吓坏了,连我爱人也连连问“咋回事?”当得知是在体检时,心里稍微好了一点。
傍晚,我到他家里去看看,原以为中秋节呢,坐一会儿便回来。可谁知,嫂子拉着死活不让离开,说儿子把饭店都定好了,一定要让我留下来一起吃饭。盛情难却,只好客随主便。当得知孩子定的是一家比较高档的饭店时,我坚决反对说,还不如随便找个路边小店,边吃饭边赏月呢。
于是,我们找了一家路边的砂锅店,在路边摆上桌子,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这十五的圆月。
今夜的月亮真圆真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