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当下的力量》第一章,本书第1-23页,主题为: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经常倾听大脑中的声音,尤其关注那些重复性的思维模式,因为我们很多痛苦和行为模式都是重复性的.
例如,当我们遇到指责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击或者解释。当我们观察到自己有想要解释的念头的时候,试着观察他,不要去做任何判断,也不要对他进行谴责。
当我们在倾听思维的时候,我们观察这个思维,同时还意识到我们在观察这个思维,这时一种新的意识层面产生了,那就是更深的自我,也就是我们的本体,作者称之为存在,我称之为内心的平静。
经常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在我们的心智流中创造很多思维空白,有时很短暂只有几秒钟,但是慢慢的它们会越来越久。每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的内心都能够感受到内心宁静和祥和的状态。
除了倾听自己的声音之外,作者教导的第二个方法是,我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而在思维中创造那片思维空白。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来练习。例如,当我们洗手时,关注清水流过指尖的感觉,倾听水流滴答的声音,或者呼吸肥皂的香味等……甚至是在我们每一次呼吸之间。
共读:倾听自己的内心和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
共读《当下的力量》第二章,本书第25-40页,主题为,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我们在生活中无法避免地会遇到一些不能按我们预期和希望发展的事情,让我们经历一些痛苦。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对当下的抗拒,即我们内心的潜台词是:“我不该遭受这些,或者他们不该这样对我。”
而我们痛苦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思维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当下的抗拒程度,因为我们的思维活在了过去,而不是现在。当下才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
共读:痛苦来自内心对当下的抗拒,当下才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
共读《当下的力量》第三章,本书第41-65页,主题为:深深地进入当下。
你的学历,并不是你;你的经历,并不是你;你的金钱,并不是你;你的工作,并不是你;你的家庭,并不是你;你的名字,并不是你;你的过去,并不是你;你的故事,并不是你。
作者认为,人们通常会不由自主地去追求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和可供认同的事物,以便弥补他们内在感到的空虚。
这样他们拼命追求财富、成功、权力、名望或者一种特殊的关系,这样他们就能自我感觉更好一些,感觉更圆满一些。
作者还提醒我们,在自己的心智层辨识出小我,我们知道它不是我们本身,它就已经无法影响到我们了。所以,当我们认出自己内心中的小我,请微微一笑。
共读:附属在我们身上的名字,过去,故事,工作,家庭,金钱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因为即便拥有了这些东西,这种内在的空虚仍然存在,并且还是个无底洞,所以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属于我们。当死亡来临时,带走了所有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之后,剩下的,就是我们.
共读《当下的力量》第四章,本书第67-90页,主题为: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