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字吐字是声乐学习的四大核心要素之一,如果没有找到舒适的咬字位置,那就无法把内心最真挚的那份情感给调动起来,达不到传情的目的。
怎样找到唱歌时舒适的咬字位置?
一、低音哼唱找胸口起音点
很多人以为咬字靠嘴,其实唱歌咬字是从气息开始的,如果气息没稳住,嘴再怎么调整,咬字也会飘、会累。而胸口起音点,就是让气息和咬字衔接的关键,能帮你找到用气息托着字走的感觉。
练习步骤:
1. 放松身体:肩膀下沉,脖子放松,双手自然放在胸口两侧,感受身体放松状态。紧绷的身体会挡住气息,这是很多人找不到起音点的关键。
2. 发“嗯(m)”低音:嘴唇轻轻闭上,像平时跟人小声聊天一样,发出低沉的“嗯”音(音调别太高,就用你说话时最低、最自然的声音)。哼唱时不用急,慢慢唱,把注意力集中在胸口。
3. 捕捉震动感:当“嗯”音出来时,你会明显感觉到胸口有轻微、均匀的震动,就像有股气从胸口推着声音出来,而不是喉咙在“挤”声音。
如果没感觉,就先深吸一口气:吸气时想象胸口微微“撑开”,然后慢慢呼气,呼气的同时带出“嗯”音,多试3 - 5次,就能抓住这种震动感。
记住这种胸口震动的感觉,这就是你的咬字根基。不管后续唱什么字、什么音,只要保持胸口有轻微震动,就说明气息在支撑咬字,不会再出现喉咙累、声音飘的问题。
二、发“bo、bei”找软腭,给咬字留空间
软腭就是你口腔上膛后半部分(靠近喉咙的地方),摸起来软软的区域,它就像一个“开关”:抬起来,口腔空间就大,声音更通透。放下来,口腔空间小,声音就闷。想找到抬软腭的感觉,不用死记解剖位置,跟着“bo、bei”两个音练就行,步骤超直观:
1. 先练“闭唇吹气发bo、bei”
嘴唇用力闭紧,像要吹灭蜡烛一样,但别“漏气”,用中等力度把气集中在口腔里,然后突然打开嘴唇,发出“bo”(类似“波”,短而有力)和“bei”(类似“北”,声音稍长)。
重点感受口腔内部:当你吹气、发音时,会明显觉得口腔被气息“撑满”,上膛后半部分的软腭被气息顶得有点发麻、向上顶起来,这就是“抬软腭”的真实感觉,就像给口腔后半部分搭了个“小架子”,留出了共鸣空间。
2. 保持软腭抬高,再发“yi”
找到抬软腭的感觉后,别放松!接着保持这个状态,发“yi”(类似“一”)的音。这时候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口腔前半部分(舌头、牙齿周围)是“扁”的(因为发“yi”时舌头会贴住下牙床,口腔前半部分没太多空间),但口腔后半部分(软腭附近)的“空间感”还在,这种“前扁后空”的状态,就是唱歌咬字的黄金口腔形态。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前扁”能让唇舌更灵活,咬字更清晰;“后空”能让气息有共鸣,声音不闷。很多人咬字闷,就是因为软腭没抬起来,口腔后半部分“堵死”了,气息没地方走,自然就闷在喉咙里。
三、“wei→yi”过渡练唇舌,让咬字有灵活度
流行歌曲的咬字,既要有气息支撑,又要有“颗粒感”。不能像说话一样平淡,也不能像喊口号一样僵硬。这就需要激活唇、齿、舌的力量,让它们在配合气息的同时,灵活地“拎起”字音。
核心练习,是从“wei”过渡到“yi”,既能激活唇舌,又能巩固前两步的感觉,具体分3步走:
1. 先练“wei”音,激活唇舌
发“wei”(类似“威”)的时候,注意嘴唇要轻轻拢起来(像吹口哨的预备动作),舌头前端微微向上抬,碰到下牙床——这时候你会感觉到嘴唇和舌头在轻微发力,就像用手指轻轻捏东西一样,不费力但有“着力点”。别小看这个发力感,它就是流行咬字“颗粒感”的来源,能让字音更清晰、更有质感。
2. 慢慢过渡到“yi”,不丢前两步状态
保持唇舌的发力感,慢慢把“wei”变成“yi”。这个过渡过程要慢,重点盯两个“不丢”:一是不丢胸口震动:手一直放在胸口,确保过渡时胸口的震动感还在,气息始终从胸口支撑,不是只用嘴“变音”;二是不丢抬软腭:哪怕发“yi”时口腔前半部分是扁的,也要记得软腭还在“抬着”,口腔后半部分的空间感不能丢。
3. 反复练习,找到“轻快感”
多练几次“wei→yi”的过渡,逐渐找到唇舌发力的“轻快感”——不是用力咬字导致嘴唇酸、舌头僵,而是像用毛笔“轻提重按”一样,轻轻发力就能把字音“拎清楚”。比如唱“你”“我”“他”这类字时,就用这种唇舌轻发力的感觉,既能保证咬字清晰,又不会影响气息流动。
找到舒适的咬字位置,本质就是三个配合:一是胸口的气息托住咬字(根基),二是抬高的软腭留出空间(共鸣),三是灵活的唇舌拎清字音(清晰)。